第七十章(2 / 7)

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苏联虽然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但只有25~30%的科研成果被采用,平均转化周期需要10~12年,而美国则有85%的科研成果在5年内转化为生产力。在现代技术领域,苏联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苏联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苏联工业产品也只有18%达到国际标准,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由于工业品缺乏竞争力,苏联只有依靠出售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赚取外汇,沦为原料出口国。

苏联农业长期落后,效率低下。由于农业连年歉收,苏联被迫花掉本来就是稀缺资源的外汇进口粮食,每年花费70多亿美元,经济上捉襟见肘。与此同时,苏联农用拖拉机报废率达每年12.5%,为美国的三倍;大批农作物因不能及时收割而损失掉,即使收割了也每年有20%的粮食和33%的土豆因为保管不善霉烂变质,无法食用。1980年,全国一半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没有盈利。

苏联在经济上落后,物质匮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提不上去,与西方差距越拉越大。从根本上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动摇。苏联领导人中,安德罗波夫是个难得的明白人,他在苏共内部会议上发出惊人言论:“苏联的主要危险不是来自世界帝国主义,而是来自人民的困苦贫穷。”

政治上过度的集权体制,使作为联盟领导核心的苏共,处于完全缺乏监督机制的政治状态下。苏共的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为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创造了良好环境。官僚机构人满为患,人浮于事;既得利益集团贪污受贿、骄奢淫逸,苏共逐渐地丧失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领导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贻误了发展和改革时机,国内问题堆积如山。进入80年代以后,苏联政治危机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短短3年之内,三位最高领导人相继去世,病夫治国使苏联丧失了80前5年的宝贵发展时机。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令人满意的生活,导致人民对传统模式的抵触、厌恶和冷淡。特别是上层的富足生活与普通人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时,这种情绪更加强烈,形成了人们苏共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沙皇俄国是靠侵略扩张起家的,这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很多民族还处在部落阶段,民族问题长期以来非常尖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