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彦穿越前只是个普通的芸芸众生,虽说每月工资不多,却足够养活自己,对于一日三餐并不需要发愁,而来到大明之后,他的身份只是个寄人篱下的乡下少年,每日需要看大伯一家三口的脸色行事,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两餐糙米粥,平时还要喂鸡、放牛、拾柴火、下地干活,家里田里两头奔走,过的甚是辛苦,虽说乡下风光好、空气好,这生活却实非赵彦所愿意承受的。
经过两个月来的耳熏目染,再结合脑子里的那些历史知识,赵彦已然下定决心,他要脱出这个牢笼,决不能就这么浑浑噩噩的继续下去,至于脱出牢笼的方法,赵彦也已经想好了,士农工商,在官本位的古代想要有所成就,有钱没用,还是要读书科举才行,不过在古代想要读书还是需要钱,除了拜先生交束脩之外,读书人之间的应酬往来也是颇费银钱的。
至于如何挣钱,赵彦心中倒是有几个不成熟的想法,不过如今却是没有可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这具躯体残留的记忆告诉赵彦,许是原来的赵彦聪慧,其祖父还未过世时对其颇为喜爱,便狠了狠心攒了些束脩,将其送进了社学读书。
赵彦倒也不负众望,在社学中学了几年,倒可以算得上粗通了文墨,颇得先生嘉许。
只是后来赶上一个灾年,大伯家的大堂姐便是那时候饿死的,人都饿死了,家中自然也没有余力供他读书,所以便叫他辍学归家,每日跟着大人们到外面扒树皮、挖草根果腹。
当树皮被扒光了,草根被挖完了,人们的生活彻底无以为继之时,朝廷赈灾的粮食总算到了。
胆颤心惊的渡过这个灾年之后,本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赵彦的便宜老爹赵信放下了田地,到镇上做起了长工,几年下来,单单靠他做工挣的钱倒是比种地得来的还要多,不过赵家还未分家,故而工钱隔一段时间便要交给大房保管,美其名曰‘交公’。
说到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赵彦的这个家族。
赵彦的便宜老爹赵信在兄弟三人中排第二,上面有个大哥赵壮,下面有个三弟赵全,至于三兄弟的父母,在灾年过后没多久便故去了。
大房的赵壮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家汉子,被妻子王氏管的死死的,说起来实在是有些窝囊,他们两人现在只剩下一个儿子,便是赵彦的大堂哥赵启,平日里宝贝的紧。
三房的赵全倒是个心思活泛的,他不甘受大房钳制,几次提出要分家单过,却被王氏抬出刚过世没多久的父母给顶了回去。
赵全气不过,便索性在田间地头搭了几间简陋的草屋,然后带着老婆闺女住了过去,到如今已然将近半年时间,这事闹得全村都知道,很是不好看。
如今便宜老爹赵信在外做工,赵彦跟着大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