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也猜到了沈严的身份,自己的词能得沈提学的青睐,他心中自然很是高兴。
此时该赵彦将所作诗词吟诵出来了,张文渊扭头见其犹自在怔怔出神,便在桌底下不轻不重的踢了他一脚,提醒他不要在沈提学面前失了印象。
赵彦回过神来后,见三人俱都将目光转向了自己,便起身说道:“学生于诗词一道不甚精通,如今偶有所得,请韩世伯、沈先生并张兄指教。”
韩文道:“谦逊之词便不要说了,若是你于诗词一道不甚精通,又岂能作出‘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句来?还是快些将诗词吟诵出来,让沈先生鉴赏一二吧。”
赵彦闻言在堂中踱了几步,徐徐吟道:“滹沱叶未下,乡野秋欲生。楼前人如织,客居真定城。重以桑梓念,凄其常山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滹沱河边的树叶尚未落下,乡野间秋意即将漫生,雅客居前人流如织,我却因为院试而客居在府城,此时对家乡的思念萦绕在心头,身处常山不由产生凄凉之情,不知天外高飞的鸿雁,却是为了什么事情而远途跋涉?
真定古称常山,沈严自然知道,此时赵彦这首诗描述的乃是思乡之情,倒是也勾起了他的心事,不知家中老父老母是否安好,值此佳节之时,会不会遥望星空,在思念自己这个不孝的儿子呢?
…………………………
簪花礼起源于唐代,在为新科进士庆祝的“曲江宴”上,簪花礼是最重要的程序,新科进士人人簪花以示荣耀,并要选出年纪最轻者为探花郎,乘马游遍京城名园,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宋皇室继承了唐皇室对簪花的热爱,皇帝主持簪花礼在太宗时成为定制。
到了明代,民间已无复唐宋男子簪花的盛况,此时的簪花礼虽然更为细化,簪花也更为精致,但礼仪程式就像白银打造的簪花,僵硬呆板,早已失去了簪花礼祝福生机、寄情未来的寓意,只是沦为了一个形式。
院试已然结束,赵彦虽然顺利通过,却并未继续之前的好运气,最后只得了个第三名,不过他也已经很知足了,只是对于某些看热闹的人来说,县试府试皆被点为案首的赵彦,在院试没有再续佳绩,成为案首并获得小三元的称号,实在是有些无趣。
簪花礼后要拜孔庙,在进行了一套固定的程序后,便是簪花宴,这算是一个欢迎宴会,欢迎通过院试的读书人们,正式成为了大明士大夫中的一员,比之乡试后的鹿鸣宴,以及殿试后的恩荣宴却是要简单的多。
虽然赵彦没有获得‘小三元’的荣誉,沈提学依旧对他另眼相看,除了中秋节晚上那首诗的影响外,赵彦表现出来的谦逊不骄矜也让沈提学颇为赞赏,毕竟既聪明好学,又懂事知进退的孩子总是要更惹人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