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已经暗地里接纳了这些建议,如果真的如此,那具体效果如何呢?
杨善最后忽然叹了口气,道:“可惜这些都用不上了。”
也先使者问道:“为何?”
杨善道:“若大明与贵部修好,这些建议还有何用?”
如果杨善拿这些话去忽悠大明普通的老百姓,估计十个里面至少有一半会信,而拿这些话来忽悠瓦剌人呢?十个人里面至少有九个会信,剩下一个也会半信半疑,因为他们除了打仗经验丰富,偶出奇谋之外,对于平时的人际交往、外交交涉等方面都非常单纯,而且他们对大明内部情况并不清楚。
也先的平章昂克是个难得的聪明人,他听完使者传回来的话之后沉思片刻,然后对也先道:“太师,明人奸诈,说话喜欢真话假话掺合着说,那个明国官员的话不能全信。”
昂克的言下之意就是说杨善的话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也先顿时被诱导了,他想了想,说道:“我还是亲自和他见面谈一谈吧,如果明廷同意议和,那我们朝贡时可以再多给他们一些马匹。”
第二天,杨善顺利见到了也先。
见面之后,也先先问了一句杨善的官职,杨善答道:“都御史。”
也先对于明廷的官职略有些了解,他知道都御史不是小官,而且明廷喜欢重用老臣,眼前这个人年纪不小,官职也不小,应该是真的来议和修好的。
随后进入会谈阶段,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也先决定先发制人,一上来便问道:“明与瓦剌友好多年,这次为什么减少进贡的赏赐,所赏的锦缎也多有破裂,最后还把我派去的使者扣押在行馆中,不让他们自由行动,这笔帐要怎么算?”
杨善老谋深算,对此早已有了腹稿,闻言答道:“当初太师的父亲到大明进贡马匹,所派使者不过三十多人,得到赏赐的不过十有二三者,太师的父亲从来不加计较,大明与瓦剌情谊友好深厚。
如今太师派往大明的使者多达三千多人,见了陛下后每人都赏得一件织金衣服,即便稚童也与成ren同等赏赐,至于陛下丰盛的赐宴更不用说。
为了使太师的使者感到宾至如归,使者回瓦剌前会再赐宴,最后更派军队护送,哪有拘留使者之事?或者是随使者同来的奴仆在大明作奸为盗,害怕使者责罚,故而畏罪逃走吧,这些人我大明留下他们又有何用?
至于减少进马的赏赐也有缘由。先前太师曾写了一封信,托使臣王喜送交太师的友人,正巧王喜外出,信让吴良误呈给了朝廷,后来太师的友人怕朝廷误会,就对朝廷说此次瓦剌前来献马的使臣并非太师所遣,不能比照往例赏赐,故而赏赐就比以往少,而太师的友人为使者送行时却诬赖说是吴良故意陷害他,想借太师之手杀了吴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