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早,林凌启赶到总兵府,打探最新情报。得知敌军在西北方向的攻势缓和下来,立马意识到敌人的主攻方向并不在那里,便要求张铎将那一万援兵撤回来,加强中路防守。
张铎却不同意,说是敌军连攻近一个月时间,消耗极大,应该是暂缓休整,等待俺答汗大军到来,再行攻击。
林凌启说是敌人在实行调虎离山之计,将中路的防御力量削弱。张铎说是缓兵之计,盼己方将兵力调走。
两人在总兵府吵得不可开交,那些参将、游击们只能站一旁观看,谁都不敢上前劝架。
林凌启好几次想把朱厚熜的密诏掏出来,硬逼张铎调回援兵,最后还是忍了下来。毕竟两人若撕破脸,对今后的防御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何必干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
回到客栈跟徐文长一提,徐文长说张铎的话有一定道理,锐不持久,瓦鲁图的军队长时间进攻,势必疲惫,休整很正常。
林凌启直翻白眼,你不会是墙头草吧?昨天说那样,今天说这样,你怎么当我的军师呀?
看来光凭前线的情况来作判断,难度太大。
就像一位大夫,看到姑娘脸色潮红,你不知道她是感冒了还是刚运动完,或者是见到陌生人感到羞涩。当然也不排除姑娘刚做完羞羞事,情绪还停留在那一刻。
想知道姑娘脸色潮红的原因,还得了解姑娘现状、内心世界。想了解俺答汗的策略、意图,还得深入刺探。
光靠些表明现象来分析问题,无疑是纸上谈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林凌启决定出关打探情况。
他命栗伟购买一匹不起眼的马,几套蒙古服装,干粮、水囊、匕首等物资。
徐文长觉得林凌启孤身出关,风险太大,希望他派遣熟悉蒙古风俗的人出去,却被林凌启否定了。
因为锦衣卫中没有一个合适人选,而当地人熟悉的又没有。即便叫张铎、吴承荣推荐,不见得能完成任务。最可怕的是,出去的人如果像猪八戒一样,跑到荒郊野外睡一觉,回来胡说一通,岂不是影响布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林凌启还是觉得自己一个人去。
傍晚时分,栗伟将林凌启所需物品全部采办到,林凌启则向熟悉蒙语的人学习日常语言,大致能讲上几句。
正准备用晚餐时,石镇进来说,外面有人想见林凌启。
林凌启纳闷,自己在这里又没熟人,怎么会有人上门求见呢?
他起身出去,只见客栈门口停着两顶轿子,十几名带刀侍卫模样的人一旁站立,一位面白微须的中年男子笑眯眯地看着自己,想必就是要见自己的人。
看他们的装束,既不是府衙中人,更不是总兵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