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干系甚大,绝不容半分差池。商议之时,诸位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一旦商议完毕,众位皆不可有半分质疑懈怠!如有违者,便如此案!”
言罢,公孙昱陡然掣出腰间佩剑,寒光闪烁当中,一剑劈向座前案几。只见剑芒挥处,案几一分为二!
众人见状,无不心生凛然,齐齐起身言道:“为百万黎庶、江山社稷,敢不效死力!”
来府之人,提前都得到了一份公孙昱与姚广孝、萧何商议完毕的迁都之策。此番商议,公孙昱要做的除却集众人之智查漏补缺外,更重要的便是分派任务。故而,这样的一番姿态,他是必须要做足的。
不论在任何重大决议当中,只有一个声音、一个前进方向,才是确保决议顺利推行的根本要素。
也由此,这样一场会议,成为公孙昱这位平日有些不着调、轻浮之人生平中,少有的一次严肃凝重的会议。
事实也证明,这样一次会议方式是很正确、也很有必要的。
因为在接下来的会议中,皇甫嵩在责任分配到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孙昱还需命那些丞、尉、掾、吏,乃至乡有秩、三老、亭长、啬夫、里魁等,搜罗驴马牛车等物,将不宜长途跋涉的老弱孕妇,酌情就近安置于新垵、渑池、陝县、弘农,或河阴、平县等边县,而将青壮安置于三辅。如此壮者可为迁都后兴建住所屋舍所用,而老弱亦不至于因长途跋涉而亡。
身为河南尹的朱儁提出了此番迁徙,可只调动雒阳腹地百姓,周边山区野林中的小乡小里便不必惊动之策,如此可减少迁徙耗费。
而盖勋这位有着丰富牧民治理经验之人,也提出了在王允于长安划分安置之处、雒阳整编划分之时,公孙昱也需趁此时机,派兵沿途监察迁徙路途县乡的存粮、药材、整备等状况,一经查处,当即处置,以铁血手腕开辟出一条供百万黎庶迁徙的道路。
这些细节补充,均被萧何认真地一一整理在案。毕竟,他虽然为天下无处其右的良相,但今日东汉与他所处的西汉局势大有不同,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此番有了本地土著的查漏补缺,方可有备无患、详实尽用。
而公孙昱在此事上,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座之人,虽然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之辈。但真正论到真正实务,还是皇甫嵩、朱儁、盖勋这些老一辈的能臣良将思维严谨、言之有物。
剩下诸如韩浩、臧洪这些人,虽然后期也很牛。但局限于当前的官职和年岁,他们的政治能力,还是很得需老一辈来指点引路的。毕竟,天才也不是一出生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反倒是这样,才挺符合逻辑常理。
时间就在商议中缓缓流淌,而大堂上的气氛,也因众人一言一语的妙策良计,变得热烈融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