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说道:“这条玉带的价值,可比那么什么粗俗的金珠美玉、良马书籍贵重多了。司徒大人不会忘了,上一次我入长安,董璜诬陷陛下指使我密谋董卓一事吧?”
王允目光一凛,再度望向那条破损的玉带时,神色便凝重起来:“你是说,当初玉带诏之事”
公孙昱没有开口回答,只是盯着那条玉带眨了两下眼睛,一切都在不言中。
王允这下是真的服气了。
现在,他明白为何杨修对公孙昱的评价那么高了。而且让王允看来,杨修非但没有夸大其词,反而还低估了眼前这位年轻人。
一直以来,王允从来没有小觑过公孙昱。在他看来,公孙昱完全是跟荀攸、杨修一般的青年俊彦,并且还要略胜一筹。可想不到今日一见,他才发现荀攸、杨修两人同公孙昱比起来,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的对手。
什么样的人,会在一年前的时候,便盯住了当时还深藏不露的自己?
又是什么样的人,非但巧妙化解了一个凶险,更将一封诏书保存到了现在?
尤其这个时候拿出来,简直太合适不过了,完全就像是上苍恩赐下来的礼物!
密谋诛除董卓一事,一直以来都是他们这些士大夫闭门造车。为了保密,他们也一直未将这种事情跟深宫中的那位小天子商议过。他们总以为,一旦诛除了董卓之后,士人就可以重掌朝政,顺利完成平定天下的宏愿。
然而,公孙昱这会儿却在董卓还未被诛除的时候,便拿出了这样一封血诏。
先不考虑天子所代表的朝廷意愿,就说诛除董卓前拿出这封诏书,与诛除董卓后再拿出来,这其中代表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诛除董卓后再让天子写诏书,那完全就是先上车后买票的作为,甚至还会有辱灭逼迫天子和朝廷的嫌疑。而诛除董卓前便拿出这封诏书,这就是替天行道,就将诛杀董卓一事变成堂堂正正,光荣而正义!
“公子有通天鬼神之谋,镇绥四海之能。若一心辅佐汉室,天下必然复归一统,宇内宴然。”王允再度沉思了半天,最后才开口说出这番话来。
公孙昱却只是又眨了眨眼睛,表示听清楚王允的话后,又轻轻地挥了挥手。
王允无奈一叹,只能喟然一叹,带着那条玉带离开。
只不过,走到门口的时候,王允却条件反射地停了一停。转身看到公孙昱已然走入后堂时,老头儿才不由苦笑一声,又轻轻骂道:“竖子”
这一次朝韩会谈,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不说有多么波谲云诡、惊心动魄,但好歹也是奠定了未来汉室走向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
然而,对着这一晚的会面,公孙昱却似乎没啥感想。
回到后堂看到平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