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也不与周瑜几人客气,一仰头,一碗美酒就倒入了自家喉咙中。
“公达,到你了。”
荀攸略一思索,说道:“两位说了世家、君臣,那我就来说说这百家。”
郭嘉朗声笑道:“是也,是也。你那荀家先祖也是学贯儒法,这百家你倒是讲的。”
“如今这乱世,除去两位所说的君昏臣奸、世家当道之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儒家势大,以致百家不兴。自汉武帝应董仲舒之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过了近三百年。而当时之所以为此,乃国情使然,儒家讲究入世,不像道家超脱,不似法家偏激,也不像墨家那么理想化,对于汉武来说,是最好的用来巩固统治的工具,因此,儒家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但三百年过去了,儒家并没有太多的进步。那些士子们只晓得埋首于经卷中,穷首皓经只为那片言只语,今学古学争论不休,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为官上任后只知书中经义,不晓何为农耕,使得民怨四起。
大乱必有大治,如今当百家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平息战乱。”
孙策听完,不由赞道:“公达先生不愧是出身荀家,此语可是精辟至极,与我父所想不谋而合。”
便将孙坚准备在长沙建一所综合性的书院一事告诉了荀攸和郭嘉,周瑜在一旁暗暗点头。
有书院这个切入点,或许能将荀攸二人留在长沙。哪怕是以后在书院中当个先生教导学子,也比将这二人放跑了强。资敌的行为是万万不能干的。
“哦,没想到乌程侯还有如此念想?”
荀攸和郭嘉颇为惊讶,郭嘉笑道:“公达,我是初来乍到,情有可原,你在这里呆了这么长时间,却是一点消息也没得到……“
荀攸摇了摇头,苦笑道:“奉孝,你也莫打趣我了,看来在这山中呆久了,也不是什么好事,连这消息都知道的晚上许多,还是需要多出去走走啊。”
孙策大喜,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荀攸摇了摇头,说道:“少将军当知我意,我再出一问考校考校,若答得上来,某自随你去见乌程侯。答不上来,那就休怪我和奉孝去投北方了。”
“前几日志才来信,邀我去曹孟德处。我和荀攸正踌躇间,却不想你二人到了。”郭嘉看了一眼周瑜。“周郎,此问是考校少将军,你若开口,便算不过。”
“既如此,瑜不说便罢。”周瑜无奈,只得说道。
“公瑾,无妨。”孙策起身,拱手施礼。“请先生出题。”
“某且问……”荀攸看了一眼神色恭敬的孙策,微笑说道。“某且问,曹孟德之邀在少将军之前,少将军有何依仗让我二人投你父亲?乌程侯恶名在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