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凌鳯真正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他知道了这个世界和上一世的世界除了大体历史一样,但是细节却千差万别,历史的惯性让这个世界改朝换代,也让时代的弄潮儿一一出现。
袁凌鳯上一世只是一个普通人,念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和大多数人一样普通的经历,一颗普通的心,这一世加在他身上的东西太多了,前提是活着。
当袁凌鳯知道自己没有了后知后觉的“先知能力”,他没有选择抱怨,能重活一生就很满足了,还要有什么可挑剔的。
袁凌鳯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身份的时候,袁凌鳯有些绝望,他显然没有料到这个世界的惯性这么大。
上一世,袁凌鳯这个人名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出现在县志中,明代万历年间,南旺里北崖堡袁家,第六世祖袁养和中万历十六年戊子科举人,初任马湖府屏山县知县,后历同知、知府最后任云南按察使副使等职,共计十任。万历、崇祯帝诰命制词十三次。最后已经七十余岁的他,因病离职归家。主持村子打城,加固围墙,起到防御和抵抗土匪保护村民的作用。后来,李自成入关,邀请他做官,拒绝后绝食而逝。四个儿子每人分到1一千六百担粮食和土地,第二子袁瑞只取五百担,其余一千一百担全部分给亲戚及穷苦民众。
康熙元年三月至九月,当地霖雨连绵不断,渭河暴涨,河水南侵,舒道台后代避难在马营神庙。康熙二年,袁养和的孙子袁凌鳯,将北街南城门外四十五亩场面地,无偿送给舒家筑舍和耕种。当时送给舒家的场面地里有场房。康熙三年,马营南堡城墙和房舍始成。
耕心堂是袁凌鳯在马营南街的袁家场房处盖起的书房,让其叔父袁瑞在中房教授袁、舒等家族子弟读书。堂名是袁瑞以读书似耕耘心田,激励学生要努力学习。附近的人都把这里称为马营袁家书房。一次是袁慕公听说田里面挖出来四块石碑,村里的袁氏后人,为此举行了祭祖,袁慕公看到石碑上袁凌鳯这三个字。
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数,这一世和上一世有着众多不同,但殊路同归,这一世有袁凌鳯,也有关中袁氏。
袁凌鳯和激动的二叔袁瑞一起吃了顿晚饭,一顿慢吞吞的晚饭,三年来,袁瑞承受了太多压力了,而这些压力本来是属于袁凌鳯的。
三年都过去了,也不急这一时,袁凌鳯用着不流畅的话和二叔袁瑞说着话,这三年来,袁瑞每次总是自说自话。
家族的重担让袁瑞一个三十出头的人,两鬓微霜,他放弃了很多,放弃了胸中志国安邦的理想,放弃了四品侍郎的官位,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人。
袁凌鳯知道,三年了二叔就像一个救火队员,勉勉强强的让家族不被人吞没。
饭后袁凌鳯如往常一样散了散了步,这才走向书房,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