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便也很配合的找了个台阶下,只令有司继续严查此案,还自己兄弟一个清白。
暗地里的赵二自然也乐得如此,时间站在他这一边,大哥需要等,自己说白了也在等,等待最终那一天到来。
本来会是一场急风骤雨的极大风波就这样子瞬间而息,继续进入了雉伏状态,等待下一轮的爆发。
今日朝堂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参知政事第三次递交了请求致仕养老的辞呈。
五十岁还不到的重臣,就此致仕,显然是说不过去了,但这朝堂,显然是没法待了。
被自己的宝贝女儿狠狠的坑了一回,流言蜚语漫天飞,这脸皮还是要一点的。
却也不能真的就此放其归家养老,卢大人受打击之后就一直称病在家,三封辞呈也是缓了又缓,其中言词更是只提自己没有管教好家中儿女,心中有愧,但报国之心未泯,显然也是没有去意的。
因此政事堂最后的议定结果是暂时放任外地去避避风头。
卸任参知政事一职,出任大名府,官封河东道节度,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单单看这头上的名头,甚至还有所提升,不过就是不在京城朝堂了,说白了就是外放养老去了,与之前外放到洛阳的赵普类似。
至于新的参知政事人选,政事堂给出了两个人选供赵匡胤选择,李昉与宋琪,皆是朝中老臣,能力与声望也是有目共睹。
然而赵老大一看这名单,就有些不开心了,挑来挑去,仍旧给了两个与晋王关系颇近的人选。
其实他心中早就有了最佳人选,不用想都知道,那个人就是时任礼部判教谕事的徐明诚。
此人文采好,为人正直忠厚,办事能力强,刚刚进行完的科举,就是他一手督办的。
而且是办的有声有色,一下子为国家招揽了三百多个年轻有为的俊材,是个实打实的能臣干臣。
资历也不差,干过中书舍人,很多宰辅级别的大臣都干过这一行。
虽说现在一下子提到参知政事这幅度稍微大了些,但也并不是那么的离谱嘛。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赵匡胤一厢情愿的想法,其他朝臣可不都是这么想的。
于是最后的结果还是等待,统一意见是不可能统一的,只能各自等待谁先松口,谁先妥协。
“恭喜徐伯伯高升。”
散朝之后,王浩便嬉皮笑脸的贴了上去。
“休要胡言,八字还没一撇呢。”
徐明诚脸上毫无波澜。
“那一撇也快了,只需稍稍再用点力。”
“难说呀,事情仍未明了。”
“那是因为徐伯伯不在局中。”
“倒教训起老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