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小商户> 第三百三十六章 红色记忆

第三百三十六章 红色记忆(2 / 3)

河泥。

这个最初被真定府的陆知州想出来的法子,如今也早已被推行至全国。

一到冬季枯水期,各州县就会有组织的截断某一段河道,鼓励民众去河里挖河泥,然后挑回家制成泥坯,泥坯可以拿到附近的轮窑厂换取红砖,一块泥坯换一块红砖,等于是官府免费帮你烧砖,但前提是只能挖河底的淤泥制泥坯。

挖田里的泥是犯法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轮窑厂刚刚兴起的时候,官府就想到了这一点,但似乎也是多余的,因为没有百姓会去挖田里的泥,在百姓的心里,他们宁可住草房,也不会去挖自家田里的泥做泥坯。

于是,自从出了泥坯换红砖这条政令之后,百姓们挖河滩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地方,官府组织截流清淤的那段时间,几乎成了当地村民的一次盛会。

勤劳的人们,把河里的淤泥挖起来堆在河岸边,等干了一些之后,就挑回家去,几乎是全家动员制泥坯。

再用制成的泥坯去官窑里换来红砖,攒上两三年,就能为自己家攒出两间用红砖砌成的房子。

一座座官办的轮窑厂,改变了很多之前想也想不到的惊喜。

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厢军有了一条新的出路,官府因为这红砖有了也有了一条新的进项。

把多余的红砖卖了,也有了多余的闲钱修筑一下河堤,红砖水泥都是自产的,修筑河堤水渠也不怎么花钱。

淤积的河道截流之后,会有百姓兴高采烈地来挖走,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百姓用挖来的河泥攒出了两间红砖砌成的房子,生活质量一下子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后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一条良性的生态链,近年各地发生水患的频率,相较往年,有了大幅度下降。

而且,因为水泥的应用,即使是出现了洪灾,冲毁堤坝的案例,也在大幅度的降低。

正因如此,在朝堂上,已经开始在讨论改造黄河堤岸的议题了,也有官员提出,用免除过税的政策,鼓励商贾们去黄河里挖沙售卖,更有官员提出了更加疯狂的想法,重新整修大宋境内的所有官道,用黄河河底的沙子,浇筑全水泥路面的官道,他这是想在大宋全境修上几万里的高速公路。

果然,这人一旦有了余财,什么样的疯狂想法都敢提出来。

但百姓们似乎都想着把家里的钱花在刀刃上,就连王老板这样的富商也是一样。

看着两排裸露着红砖的厂房,王浩有点不理解,这往墙面上抹上一层水泥浆,也花不了几个钱吧?为啥都人抹?

这一路过来,看到许多百姓的房子也是如此,几乎很少有在红砖外墙抹水泥浆或白石灰的。

“王老板,你为何不在这厂房的外墙上抹上一层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