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常侍(皇帝的高级顾问。)卫韶非常开心。
不光卫韶,几乎所有不得志的士绅豪强都采取各种旗号向冉智效忠,希望通过冉智获得一场富贵。其实在这个时候,河东卫氏基本上就差不多快走向灭亡了,在朝野间的声望不高了,在卫铄死后,连封地都保不住了。也不怪卫韶急了,风光四五百年的卫氏,他怎么愿意让卫氏在他手中一蹶不振?
看了这些资料,冉明也感慨万千。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只要有投机取巧的半分机会,他们都不会放过,怪不得历史上汉族虽然不缺少英雄,但更不缺少汉奸。最让冉明痛心的是居然连投靠他的薛陶居然暗命族侄五人向冉智效忠。
薛陶是冉明在东晋为质子的时候加入冉明阵营的,冉明对薛陶同样不薄,可惜啊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可能是一个扬武将军(杂号将军从四品下)不能让薛陶满足吧。对于这个利令智昏的薛陶,冉明只有惋惜了。
政治较量中,站队非常重要。宽宏大度是为人主的胸怀之一,按说老蒋事实上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知恩图报,宽容大度。像陈大将多次与老蒋作对,被俘后老蒋见陈大将在北伐军时当连长救过他的命,就一而再三的放人。同样,还有更多的黄浦系将领,像什么贪污、战败而逃,老蒋都可以做到法外施恩。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宽容,反而断送了国民党的前途。
大是大非面前,冉明从来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该打击的就要打击,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别以为是心腹重臣就可以无所顾忌,这样虽然可以获得宽容之名,但是毁掉的则是统治基础。功是功,过是过,两者绝对不能混搅,也不能相互抵消。
就在冉明观看这些资料的时候,王猛的告急情报也到了。冉明一时大惊。要知道冉明的网其实并没有结好,冉智军一旦撤退,特别是不惜一切代价从水路撤退,冉烽根本就挡不住他。也有朋友会说,你的书中把主角的海军吹得这么强大,怎么不自南向北进攻东晋?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首先魏国并没有预计到这场战争,同时魏国海军主力几乎全部都在苏门达腊附近。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坐过轮船的话从那里抵达东晋交州、广州需要多长时间?风帆时代的帆船,即使最快的飞剪船,在顺风的情况下,时速可以达到十七节,平均十四节左右,而且不具备夜航条件。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意外。在本书中作者设计这个航行时间最快是两个月,从主角返回立即登基,一个月发生战斗,如果没有电报?如何通知南洋的海军?好吧,这只是小节问题。
冉智军此时拥有着庞大的运输能力,十数万军队一旦从水路逃跑,无论是向南还是向北,都可以到处点燃战火,让人防不胜防。如果冉智不在魏国沿海登陆作战,即使采取海上游击战,南洋海军也不是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