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支,子母炮、威远炮、铁喊炮、劈山炮、抬炮、以及西洋行营炮共计43门。
右营设都司1人(都司署在城东门)、守备1人(守备署临都司署)、千总1人、把总4人、外委5人、额外外委3人,马兵115人,守兵368人,马122匹;分管城内东南、东北2坊、城外东、南2处关口和4处保甲,辖城以东3座烟墩;装备兵器为:箭749支,藤牌27具,腰刀、牌刀、砍刀478把,鸟枪、马枪、洋枪235支,子母炮、威远炮、铁喊炮、劈山炮、抬炮32门,没有洋炮。
这是驻山海关的铭军勇营的部分编制和装备数据。防护港口集镇的陆军也分中营与右营两部分。中营有骑兵117人,步兵394人,总计511名士兵。这些士兵拥有各种鸟枪、洋枪244支,火炮43门,总计有火器287件。右营有骑兵115人,步兵368人,总计483名士兵,他们装备了各种火枪235支,火炮32门。
按照这些数据,乾军拥有的火器比例均超过百分之五十。据林逸青从一些书中的了解,乾军“部兵自全隆五十七年始,每部兵千,弓箭三之,鸟枪七之。嗣选青旅兵三千,鸟枪、刀矛各半。至是新设额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鸟枪,三成弓矢,二成刀矛。”,也就是说,作为乾军的正规军,八部兵和青旅兵的火枪的装备也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八部兵和青旅兵火器装备的比例大致相同,这个比例应该是乾国军队的定制。
虽然叶志超所部装备了数量不少的火器,但大多陈旧,新式的洋枪洋炮较少,虽然李绍泉努力的为这支部队增加新式装备,但以林逸青现在看到的结果,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起他麾下的萨摩军来说,乾军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叶志超受命镇守要地山海关,不可说不尽心尽lì
,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此低劣的装备,能把部队摆弄成现在这个样子,也可以说是本事了。
“林爵爷,你可能也看着了,我这支兵,大炮不多,而且有不少还都是旧炮,放在城头和炮台上打两响还可以,野战可便用不上了,我队伍里骑兵多,也是为此。”叶志超的话表明,他对近代战争的理解并不糊涂,“象你在日本那样,搞出大号的炮营上阵,一顿炮轰,麻烦解决,我心里那叫一个羡慕,也想搞个炮营出来,象你那样的打法,操练一下,可惜一直没能弄起来,唉!”
听到叶志超说自己偌大的一支部队竟然没有炮营,林逸青禁不住在心里暗暗叹息。
据他对这个帝国的历史的了解,在渤人入关前后,其实也是很重视火炮的使用和制造的。渤人曾自行仿造了第一尊红衣大炮,开始编练“炮甲”,不断发展炮兵。“师行必携之”。到入关前夕。渤人军中拥有的红衣大炮近百门。到宁煦皇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