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点一点头,不再关注这里的事情,出门一转身又进了制药堂。胡庆余堂采用的药方先是用的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上的记录,制作了大量的丸、散、膏、丹、胶、露等药材,因为天下大乱,用兵极多,对军事上的用药需求量极大,所以这两年来,多以制造丸剂为主,今年黄河改道后,大河两岸多有受到水灾影响的,水涝过后亦出疫病,所以又赶紧着制作一些防瘟疫的药散,准备紧急投到遭受水患影响的地区。
不过,这些药却是免费赠人,并不打算收钱。药堂的名字因为张华轩对江南名号的欣赏,仍然与历史上相同,仍然叫胡庆余堂,不过天下人谁都知道,胡雪岩不过是大掌柜,股东店主当然是张华轩本人,所以这博名之举每年都行,每年胡庆余堂都会有相关的预算制成大量的丸散药材,免费发给贫苦无力医病的人家,这样的善行最易得到回报,所以张华轩这几年名声大振,官场中是因为给了不少官员的好处,在淮安等地是在财政上的牺牲与淮军等相关产业的优惠影响,再加上土改减息的事,使得本地不少百姓为他烧香立长生牌位,而在外地,这几年张华轩名声大涨,却是因为胡庆余堂。
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给药丸的包装上打上标签,胡雪岩虽然聪明,不过也不可能有如此超前的意识,不过经张华轩一提点,此人却是举一反三,在“真不二价,胡庆余堂制”的小标签之下。赫然又有店东张华轩谨赠的字样。这些药材虽是赠人,所费材料仍然是真材实料,花费不小,既然是要博名,当然是要做到最好,今秋这赠药一举,足可又使张华轩名扬黄河两岸。
正检视着材料丸剂,外头却是一片喧哗,胡雪岩将脸一沉。大是不满。
他现在不过三十出头,论起城府涵养当然不如后来,不过就是中年之后,此人的脾气仍然是失之强横暴燥,不然。也不会有千万两白银用身家性命博生丝涨价之举,事败,半生事业付诸流水。
在胡庆余堂内,此人地威望当然最高,一看大掌柜沉了脸,几个伙计立刻奔出门去处理,不过须臾之后,外头声响却越发大了起来。
胡雪岩终究忍耐不住。当下板着脸盛怒出门,这些新制药材要密封好,所以虽然初秋尚热,还是挂了两重厚厚地门帘。等胡雪岩掀开门帘出去,却是吃了一惊。
胡庆余堂看起来是三进的院子,其实因为是江北第一大药堂的配药与出货基地,所以房屋极其轩敞高大,看起来不起眼的院子。比普通的宅院要大上一倍有余。而近似四合院的规制,也使得院子的中央显的极其开阔。而在此时此刻。原本宽阔的庭院中却是站满了药店地伙计,被伙计们围在庭院当中的,却是几个淮军的士兵,而那几个士兵却是又围住一个堂里的伙计,因为挡的严重,一时半会地还看不清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