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要是刚刚爆粗口的不是悟能而是寻常百姓,安逸王就不会这么想了,必定是鄙视其没教养的。
“某倒是想去,可某的师祖估计不答应。”悟能也不好太过推脱,毕竟人家也是个郡王,品级比自己师父强太多了,只好也学了王况,拿画眉来当挡箭牌。
安逸王当然失望,明显的听出了委婉的拒绝来,不过一个“师祖”又把他的好奇心吊起来老高,高到九天之上,只怕风一吹就要掉到地上摔成八瓣,可这话也是不能问,来建安也呆了好几个月了,有关建安侯的传说听过不少,什么大难不死呀,什么灶君下凡呀,什么多少娘子想借种而不得呀等等,尤其是皇帝的诏书满天飞的找王况的师父更是传得神乎其神,那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呀,自己一介凡人,可亵渎不得。尤其是听了传说之后自己的总结分析,对建安侯得顺着他的性子来,如若不然,最后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人了。
“冼年后应该会去房陵,那安静。”王况丢下一句话,就再也不说。…,
“那便房陵了,嗯,得把师祖也叫上,他也喜欢。”悟能琢磨出味来了,王冼是王况的逆鳞是天下皆知的,就看黄大郎伴在王冼身边的时间比呆在王况身边的时间多就知道了,就眼下,王况也是坐在末小笨的身边的,这就是黄大托付了。
但黄大郎如今是游击将军了,王冼再是状元,也是没资格把黄大郎带在身边的,那么王冼的安危就成了王况的头等大事,自己会两手,虽然比不上黄大郎,但身份却是最便利的,而且抛开其他不说,少林武僧也要卖自己几分面子,到时候去要几个来跟着,那就不会有问题,正是一举两得的事,到哪都是清修,就房陵罢。
“对了,过完年,你派些弟子去西域,要精明些的,就去那开坛布道罢,若是碰到有西行归来的大德,帮着留意下,看看有什么好东西。”王况突然想起来唐三藏应该是快要动身回转了,而且搞个不好会比真实历史上提前不少,真实历史上玄奘是贞观十七年动身回转,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的,这再过两天就是贞观十四年了,只剩了五年,五年对一般商旅来说,往天竺跑几个来回都绰绰有余,但玄奘可是一路布道讲经一路走的,真正花在行路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他还要躲避着官府的盘查。
最近几年各州都在学建州修路,西域起步是最晚,但也在修,而且官兵也比以前更主动的保护商旅了,大唐与西边的往来因为王况而变得比应该的密切了许多,消息传递也快了,由是唐三藏的回程就应该更顺利。既然想起来就先布置下去,免得以后又忘了,王况才不信玄奘一路来会只背着径书,肯定会有好东西。自己提前布置,等到玄奘回到大唐境内,西域的主要道路上应该已经布满了自己的人,先拦住玄奘的机会也就更高一些。
“咦?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