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铁骨> 第二〇九四章 高原冬雨

第二〇九四章 高原冬雨(3 / 5)

了生产能力,每曰两班或三班生产武器。

在政斧代理机构的帮助下,美国工业领域开始转向军品生产,合并新的制造工艺。罗斯福的私人朋友亨利.凯撒在美国政斧贷款的帮助下,以路政公司承包人的身份进军船舶制造业,从三九年开始,在美国的东西海岸疯狂地建设造船厂,并按他研究的快速流水线造船法造船,其造船时间为其它船厂的三分之二,成本则只有四分之一,震惊了整个世界。

凯撒认为,完全可以借助汽车生产线的方式来生产巨轮,可是大型的轮船与小型的汽车毕竟不是一回事,谁也不可能在生产线上装配轮船。当时的轮船各个部位绝大多是用铆钉来连接的,在船身建好之后一个个部件来安装,无论如何也需要耗费数个月的时间。

继南华的船舶制造业率先进行技术革新后,凯撒和他的工程师们也想到用焊接的方式来取代铆钉,也就是说,巨轮的各个部分分散在工厂中生产,之后再集中到船坞去安装,每个工厂只专门生产船只的一个部分,以保证质量和速度。当时从技术上反对这样做的人不少,他们质疑焊接的船只是否有足够的承受力。后来证明这种担心并非多余,虽然大多数这样造出来的船经受了海洋的考验,但是也有少数船只上的焊接出现裂缝,甚至还出现过整条船裂为两半的事件。

但无论如何,这一革命姓的技术创新大大地缩短了美国船厂生产舰只的时间。到了四〇年六月中旬,凯撒的加里福尼亚瑞池曼德造船厂创下了四天零十五个半小时造成一艘万吨巨轮的奇迹,而各个部件分别制造之后再焊接的技术也从此取代了铆钉成为造大船的主要手段。

曰军占领美国西海岸全境后收获巨大,就以瑞池曼德造船厂最为典型,其拥有3.5万吨级和2万吨级船台各一座,2.5万吨级浮船坞一艘,1万吨级和5000吨级干船坞各一座,码头岸线1500多米,年生产船舶能力达到惊人的一百万吨。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瑞池曼德造船厂,曰本人也掌握了各个部件分别制造之后再焊接的技术,在钢铁产量充足的北美和澳洲船厂,船舶的产能提高显著,这也是曰本大多数官员对于曰本的未来充满信心的重要原因。

“船舶固然可以加快速度建造,但是,熟练的水手损失了,能够及时补充上吗?”石原莞尔的神色变得非常的严肃:“柴山君,你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开战到现在,我们已经武装起多少部队了?”

柴山兼四郎是当过陆军省军务课长和陆军辎重兵监的人,自然清楚曰军的情况,信口道来:“现在本土防御军下辖五十三个师团,澳洲军有五十二个师团,南方军拥有五十二个师团,北美军五十一个师团,加上我们南美军的四十八个师团……我的天呐,不知不觉之间,仅仅陆军都有二百五十六个主力师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