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置于如此危险之地。
想到这里。皇太极在心中暗自感慨一声,真是天助朕也!
他原本就有过想法。如今在仔细考lǜ
了一会,便向边上站着,大气不敢喘的宦官吩咐道:“传东江镇诸将即可前来见朕!”
在皇太极紧锣密鼓地开始部署针对明国的灭国行动时,明国的朝堂上也乱成了一锅粥。虽然此时和叫天军和建虏没有交战,但朝中的口水战就没停过。
总得来说,一方是以周延儒这个首辅为首的朝廷高官们。另外一方是不得要缺的官吏们,包括一些清流,争论的焦点是有关中原百姓的生死存亡。
如果用后世简单点的话来说,就是在野党攻击执政党罔顾民生,不知dào
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以致兵祸大于匪患,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如此下去,不要多久,恐怕国将不国。皇帝陛下必须严惩当政之人,还百姓一个公道,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而执政党则反驳他们危言耸听,辩解那些被勤王军剿灭的都是流贼,是为祸地方的贼人。勤王军没有军饷,一边要严防建虏,一边又要剿匪,为安定天下而到处奔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们如此攻击,安得是什么心,难道要让建虏打进京师,让流贼蔓延到全天下么?
这个争论,咋一看好像在野党是正义的,但实jì
上朝中诸位官吏都心知肚明,他们只是借助这个理由,妄想扳倒占据高位的对手,从而取而代之。否则的话,也不会只是在京师打打嘴仗,而没有去地方上有点实jì
行动来缓解民生。
处于争论中心的崇祯皇帝,他虽然多少有点知dào
勤王军去剿匪不会很干净,可他并不是很在乎。眼下的他,在乎的是要安定军心,防范建虏打到京师来,甚至最好是勤王军能反攻,夺回山海关,收复辽东失地。还有,最好再把叫天军也干掉。这些,才是头等大事。
虽然在野党那边是站在道德高点,掌握着大义。但崇祯皇帝明白周延儒、孙承宗等人的苦心,知dào
他们维持目前的局势不容易。如果离开了他们,万一建虏又打来怎么办?
因此,崇祯皇帝的心思,还是想着法子要保住这些在干实事的朝廷重臣。只有江山稳固的前提下,再来徐徐图民生,这才是王道。
可没想到,崇祯皇帝的这个想法,被建虏的一封国书给改变了。
原本朝廷上下都有点担心,怕建虏到了深秋,就会发起战事。那样一来的话,能不能打赢先不说,光是军需开支的费用,就会激增,朝廷根本就没有负担的能力。
因此,在野党虽然嗓门大,不过终归还是有点顾忌的。但当他们听到建虏来了一份国书,竟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