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族骨子里的傲慢注定不能接受一个狄人出身的国家。即便是像鲁国、卫国、皱国那样的小国,也能轻蔑的称呼他们为蛮夷。
姬尚自小喜好儒学,对先王之道更是推崇至极,一生所梦想的不过是成就一番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那样的霸业。而低劣的出身让他心中生起了愈发强烈的民族自卑感,他渴望着摆脱这个不光彩的身份,就像当年同样被中原诸国不屑的蛮夷楚国一样,在强大起来后一样获得了中原各国的敬重。
可是中山国的发展却有着巨大的先天不足,它在赵燕两个大国之间,被两国完全包围,以往的战略都是团结较为弱小的燕国,来攻大更为强大些的赵国,以此来壮大国势。可赵雍即位赵王后,内肃国政,外结各国,使赵国止住了继承至老迈晋国的暮气,再次焕发出了勃然朝气。姬尚尝试和赵国交战四次,虽未战败却也未占到什么便宜,只好放弃了南下攻打赵国的念头。
南下既不成,那似乎北方更为弱小的燕国变成了中山国扩张的首选。只是中山国与燕国为了对抗赵国结盟数十年,若是背信弃义冒然攻打,这让遵从礼乐的姬尚有些难以启齿。况且燕国虽弱,但也是堂堂万乘之国,国势仍在中山之上,单打独斗中山国不是它的对手,更别说还有个虎视眈眈的赵国在身后。
姬尚的苦恼并未持续多久,很快一个天赐的良机突然出现在他眼前。
燕国乱了,而且乱的很彻底,老迈昏庸的燕王哙崇信儒家的禅让之说,在相国子之的党羽苏代、鹿毛寿的鼓吹之下,竟然搞了一场荒唐的禅让闹剧,把王位传给了子之,自己则面北称臣。王位无端被夺,燕太子平自然不干,便联合了仍然效忠王室的将军大臣攻打子之,却因为事出仓促反被子之击败杀死,国内大乱。
燕国动乱的消息传来,起初姬尚仍然是抱着观望的态度,不想轻易插手盟国家事,以免授人口实。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燕国国内愈加混乱,一直对燕国不坏好心的齐王便想趁火打劫,派来使者邀请中山国一同攻取子之,共分燕国。
姬尚心中犹豫,便在朝会上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几乎所有的老成持重的大臣们都反对攻打燕国,认为这样只能给中山国带来一时的利益,却要随之带来无穷的祸害。毕竟至宗室召公被周武王分封燕地后,燕国立国已有六百余年,传至召公的姬姓一族在燕国也算颇得人心。国势虽然一直未曾强盛,却始终位于大国之列,即便如今内乱,但强齐想要吞下它,仍然言之尚早。
姬尚并不是个心志坚定的人,大臣的劝说几乎让他打消了攻燕国的念头。这时候一个小小的碣者却站了出来,司马喜在朝堂上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竟将满朝文武辩的哑口无言,让不少人动摇了心意,更是劝得姬尚坚定了联齐伐燕之心。
于是中山出兵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