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补充说:“稳定住太行山后,应该逐步向山东、绥远、热河等地发展,泰山沂蒙山是华东制高点,阴山、燕山南通华北、北接东北、蒙古,是陕北、华北屏障,以这些山区为中心,逐步扩大到周围平原地带。”
陈海松听着大家的讨论很自豪,任何事最难的是事前的准确谋划,当目标清楚、以这些老将军们的智慧,基本不需要自己参与。不过他们还是太过于小心,对当时华北的混乱空虚没有心理准备,谨慎而坐失最佳机会有些可惜。必须提醒一下,把局面做大。
“首长们眼光真毒,找的都是战略制高点,对今后我军的华北攻略意义重大,我完全赞同。我个人认为第二阶段时不妨一步到位,各师划定防区,同时出击,分兵在各地攻打城镇,收集物资,然后进入山区建立敌后根据地,独立发展,相互支援,
太行山由总部和两到三个师从北向南分别驻守,向冀中、冀南、豫北发展;泰山沂蒙山区一个师,逐步控制山东、苏北;燕山、阴山条件艰苦、补给困难,四面环敌,机动性要求高,独立旅符合条件愿意前往,逐步控制绥远、晋北、察哈尔、热河、渗透东三省。”
彭德怀不解地说:“我们兵力本就不多,一下撒开无法形成合力,还怎么作战?”
毛主席思索了下说:“乘乱出击、抢占要点、不动声色、埋头发展。不能不说是个好计策,老彭的顾虑也有道理,分兵四进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你将如何应对?”
陈海松耐心地说:“首长们的顾虑是存在的,我是这样分析的:战争初期,日军的作战目标是要点防御的国军重兵集团以及象征意义大的城市和交通要地,目的是沿交通线快速占领中国或逼迫蒋介石政府投降。
所以,日军在作战初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国军主力部队身上,不会太在意我们这样的小规模地方武装。占领区的敌人留守部队实力较小,忙于组建汉奸政权,对我们的大举进入毫无准备,完全可以大闹一场,满载进山。敌人正面进攻直到打到山前地带后,才会回过头来对占领区进行殖民统治、扫荡清剿,给我们第二阶段的准备提供了最少半年的时间,半年多的时间里足够各部建立根据地、训练部队了。”
朱德说:“如果战场局势真如海松所预料的那样,还真是我们立足打基础的好机会。等我们站住脚跟、部队整编完毕以后,是不是就该对付敌人的扫荡了?”
“总司令英明,第三阶段,就是战略相持。此时才是对我们真正的考验,我们将逐渐成为日军的主要敌人,是敌人殖民统治的心腹大患,必然要调集重兵反复清剿,我们既要保护群众发展生产,还要频繁与日伪军作战,还很有可能与友军发生摩擦。
好在根据地各级民主政府相继建立,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组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