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平型关战役、平津战役后我都采访过他,不知道他何时能赶回上饶,我希望能再次当面采访他。”
“这很难说,毕竟中美两国相距上万里,即使他回来你也不一定能找到他。他不是一个喜欢呆在指挥所里的将领,第三战区包括苏皖浙赣闽粤,从长江到岭南、从罗霄山脉一直到台湾,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战区,而且大部分都在鬼子控制之下。他肯定会到处寻找战机、不停地督促部队训练、不断地建设一些工矿企业。这是他的习惯。”
“听得出来,白总长对他很喜爱,国民政府准备给这个面积最大兵力最少的的战区提供哪些具体的帮助呢?我们都知道他很能干。可用中国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刚才我说了他送给**很多物资,他有自己的作战方式和筹集兵员、获取补给的办法,我们历来都尊重他独立处理这些问题的权利,我们对他的支援就是足够的信任和全力的支持,他报答国家、政府的就是一个个胜利和奇迹,我和你一样期待。”
英国记者亨利是英国情报局的外勤,更关注遭受失败的中**队下一步的行动,问道:“请问何总长,按照一般的规律。退却总是暂时的,最终是要打回来的,我不知道在你的战略构想里,战略反攻的准备时间要多长?两年还是三年,或是更长久一些?”
“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纯军事的问题,它受制于国家经济、工业实力、社会组织、新编部队的增长速度。作为一个军人我恨不能几个月后就能夺回丢失的国土,可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不过**会努力去训练、国民会踏实劳作,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个梦想。”
美国记者很不屑这种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他受美国情报局委托搜集中国政府各支军队作战意志、作战准备、作战潜力等方面的资料。从而帮助政府做出援助中国的合理的补充分配计划。见何应钦敷衍搪塞抢着问道:“很抱歉总长先生,我感觉你的梦想相当空洞,这会让你的部下没有紧迫感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最终什么也做不到。
我刚刚得到陈海松将军在美国工商界座谈会上的一篇谈话稿,他的梦想相当现实和具体,他要在两年内开垦出一亿亩宜耕荒地、修建十万公里的灌溉水渠、引进美国优良作物品种、改良耕作技术,从而彻底解决抗日根据地一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通过整体规划和技术规范发展关系民生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副食品加工、林果蔬菜、日杂五金、棉毛纺织、民用建筑、交通运输等产业,满足根据地以及全国民众的生活所需。
建立起生产500万吨煤炭、100万吨钢铁、50万吨石油、10万吨铜铝锰钨的矿产冶金等基础工业;数百个大中小型的机械加工企业提高制造业、加工业水平;不少于100万吨水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