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公元1042> 12.许元烧船 I

12.许元烧船 I(1 / 3)

伟大的人是贡献财富的人!

五月多事之秋,京师粮草告急,大内余粮仅够三月之用,民间存粮也处在危险的边缘,不少百姓家中的米缸已经见底。

眼看着民心不稳,漕运司的大员们却两眼一抹黑,想不出半个法子,仁宗一气之下将负责漕运的有司主官季大人革职查办,责令中书尽快任命合适人选革新漕运制度,保证京师粮草充足,稳定民心。

提到漕运,大宋的百姓都知dào

,就是由水路运送漕粮进京,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是大宋的一条命脉所在,除非水路不通处才辅以陆运,多用车载、人畜驮运,故又称‘转漕’或‘漕辇’。

北宋漕粮分四路向京师汴梁集运:

第一路: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经汴水入京;

第二路: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

第三路: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

第四路:京东之粟由齐鲁之地入五丈河达京。

其中来自东南六路的淮汴之粟占主要地位。中央三司使姚仲孙总领漕政,各路‘转运司’(漕司)负责征集,‘发运司’负责运输。

转运和发运是前后衔接的两环,其中一环出错都会影响整个帝国的命运,还有一点就是大宋的粮草制度,每年夏秋两季要将各地征缴上来的粮草尽数发运京师,然后再由帝国的财政机构三司统一发放,虽然这种做法有利于帝国的稳定,并有效地限制了*队伍的规模,增加了不少就业机会,可是在那个年代,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里,这种庞大的漕运是很难管理的,身为漕运司的主官,一旦疏于职守,就会造成帝国首都粮草供应不足,当然重yào

的还是制度本身的问题,需yào

及时的改革调整。

而五月份的粮荒就是一个契机,漕运改革的信号。

五月十四日这天,阳光升起,汴梁又一天新的清晨来到了。

空前的漕运改革正式提上了议程,在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下,三司使姚仲孙向中书省推荐国子博士许元,认为许元有能力胜任京师漕运改革一事。

既然三司使提出了自己的终极人选,吕夷简也不能坐视权力被人抢走,他推荐赵泽任发运副使,负责祥符船厂造船一事,这个工头的差事看似简单,却也非常关键,吕夷简打算在这场权力之争中分到一杯羹。

只有赵泽还蒙在鼓里,当宫中的传旨太监带着仁宗的圣旨来到赵府时,他还在家中陪着上官梅钓鱼。

望春门外,淡月楼。

欧阳修和许元对坐在一处景色极佳的窗前,一边听着清幽的琴声,一边闲聊着京中的见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