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和所罗门两个国家大出风头的时候,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し。
苏联总统勃列日涅夫同志已经等不及让乌克兰的改革慢慢见成效,将格拉祖诺夫同志从乌克兰的发改委主任提拔为了整个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主席。
苏联最缺的就是国家信誉,缺钱,金融改革是第一要务。
苏联的中央银行是国家银行,不过,它几乎起着所有银行的职能。表面上,苏联还有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外贸银行等三大银行。
但是投资银行和储蓄银行是国家银行的一部分,外贸银行还被国家银行控股,整个金融系统铁板一块,效率极低。
最后的改革方案是将中央银行剥离出其商业功能,只起到监管的作用,而所有的银行都将引入外资来帮助市场化改革,另外引入三家银行以起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金融领头羊的作用。
这三家新的银行分别是:农工银行、工业建筑业银行、住房公用事业与社会发展银行。
其中最大的大头是苏联储蓄银行,乃是苏联发改委改革的重中之重,希腊国家银行乘机成为储蓄银行的股东。
庞大的苏联开始变卖非战略物资的国有企业,不过,只有苏联公民才可以购买,卖不掉的破烂则进入破产程序,下岗的职工开始领低保,并进行再就业培训。
金融改革是可以的,不过,不能任由外资进来,所有的外资都不能玩虚拟经济,只有投资实体经济或者服务业等实业的资本才是受欢迎的。
出售大银行的一部分股权,极大地缓解了苏联的外汇短缺问题。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银行纷纷前来踩点,多少投了一点给苏联人解燃眉之急,相当于投资苏联的敲门砖。
格拉祖诺夫更建议苏联总统进行大规模地裁军、退役坦克、飞机、战舰,全面进行战略防御,以节省军费开支。
将大量的核武器进行销毁,核燃料转为民用。销毁核武器的任务外包给艾芬豪能源公司,对方分文不取,只收下核燃料作为报酬,而且核燃料的仓库必须放在苏联境内,以防被不法分子用于制造新的核武器。
这方面,苏联跟美国商量,各自销毁多少核武器,以增加地球人的安全感。顺便从美国人那里捞取一点销毁费用,想必美国人也愿意给点。
大规模的改革最怕的就是人民群众以为苏联政府已经全面承认自己的错误,那样会动摇执政党的基础,原本中央的开放媒体路线被格拉祖诺夫紧急叫停,宣传部仍然死死地控制舆论,不让群众知道苏联正在进行一场惊天动地地改革。
应该不变的,必须一成不变,包括国企对生活必需品的控制,一旦放开,有可能连必需品的供应都出问题。
苏联的改革要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