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维多利亚的秘密> 第24章 有讲究的电力公司

第24章 有讲究的电力公司(2 / 4)

穿过空隙流到了金属线上。因为这种现象对爱迪生改进灯泡并无益处,而他又是个重视实效的人,于是他只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效应,日后也就忘了。但是电子被发现后,爱迪生效应就变得相当重要了。它可以用来解释空隙中的电流就是一束流动的电子。英国物理学家理查孙在1900~1903年间进行的实验证明,电子会从真空中加热的灯丝上“跳出”。这一成果使他在192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夫累铭充分利用了爱迪生效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他在灯泡灯丝(称为丝极)的周围围上筒形金属板(称为板极)。板极有两种作用:当它处于正电位时,就吸引从热灯丝上跳出的电子,形成有电流流通的通路;当板极处于负电位时,会排斥电子而阻断电流流动。假设板极与一交流电源相接,电流朝一个方向流动时,板极带正电,则电流在灯管内通畅无阻;若电流方向改变,板极便带负电,则灯管内没有电流。因此,板极的功能是只允许单方向的电流通过,换句话说,它可以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由于此管很像一个电流阀,英国人自然而然地直接称之为“valve”,而美国人则称之为“tube”,中文对两者都译为“真空管”。因它有两个电极——丝极和板极,所以科学家称之为二极管。

真空管(亦称无线电真空管,因为最初是应用在无线电上)所控制的是真空管中的电子流,而不是通过电线的电流。由于电子比电流容易严密控制,所以真空管及其衍生出来的所有装置能起过去电路器件所不能起的作用,为电子装置开拓出一片全新的领域。一切有关真空管及其后代装置的研究和应用统称为电子学。

当时,人们用最简单形式的真空管取代晶体而作为新的整流器,因为它的可靠度比晶体高。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进一步改进,将第三个电极置于真空管中,从此,三极管便诞生了。第三个电极(栅极)是一块布满小孔的金属板,位于丝极与板极之间,它能吸引电子,加快电子从丝极向板极流动(穿过栅极上的小孔)。因此,只要给栅极增加少量正电荷,从丝极流向板极的电子便大量增加。这样,即使是加上极弱的无线电信号,也同样会使电流大量增加,而这一电流可以完全反映加在栅极上的无线电波的各种变化。

这就是无线电报机的大秘密。法拉第大师这个时候是不可能看破超越时代这么多年的大秘密的。法拉第敏锐地感觉到真空管的核心作用,但这个东西居然在唐宁的专利申请中提都没提,可见这个小伙子极度地鸡贼。既然人家要保密,那也不好意思直接去问,嗯,最后和他一起工作,等时间久了,说不定他自己一不小心就泄漏天机。

当法拉第在屋里“拆机”的时候,还未来得及重新装好,唐宁就带着他的另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