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做赔本儿买卖。不过,这个事情对普鲁士王国来说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靠,这一下还敢笑话卢森堡小国寡民,大公说不定要主政印度了,与卢森堡大公开战,就相当于跟印度开战,你普鲁士有2000万人是吧,咱印度有3亿……
再说了,要跟印度干仗,说不得东印度公司那数万的英军得上阵,女王还是印度的元首,打来打去,英国死了那么多人,估计国会将推动大英帝国参战,那普鲁士就悬了。俾斯麦最喜欢玩平衡,希望左右逢源,东边俄国、西边法兰西、北边不列颠,都不要干涉德意志的统一,否则将极为艰难。威廉四世再傻也感到卢森堡大公权势日盛,跟大公作对实在是下下策,不由得相当郁闷。
小摩根跟茜茜是同年的,还不到二十岁,在这一次全面收购东印度公司的交易中发挥了相当出色的才华,进退有据,终于跟罗斯柴尔德、苏格兰银行家集团达成协议,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有大巨头们的支持,小散户的支持,罗林森、史密斯等股东的支持,政府里又有内阁级人物印度控制委员会主席伍德的支持,巴麦尊首相并不太反感温莎大公入主印度,黑森猎兵团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在平叛当中又表现出色,局势似乎日趋明朗。
西乡隆盛的萨摩雇佣兵一直与普鲁士大军远远对峙,仅发生了少量的交火,发现了普鲁士人全是后装膛线枪,跟原来情报的不符,还以为300人能封锁对方2500人呢,他迅速调整策略,1000名士兵集中在一起,自保可以,要照原计划消灭对方共一万多大军,恐怕相当困难,幸好普鲁士国王一直在观望印度的局势,连宣战都还没有正式宣布,双方还有回旋余地。
唐宁也批准了西乡的防守姿态,他还得收拾印度的残局,这事儿没有一年半载恐怕搞不定,还是做出一点经济制裁的姿态,开始大规模减少工业产品往普鲁士的出口。对普鲁士打击最严重的就是钢材和铝材价格暴涨,对普鲁士的重工业影响很大。普鲁士政府去质问克虏伯,你不是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了吗?为什么我们普鲁士的钢价会比周边的法国、比利时、荷兰贵那么多?
克虏伯的人对政府说:“确定要跟卢森堡大公决裂了吗?这样我们可以不理会原来达成的协议,扩大生产规模。否则我们会违约的,在我国军队没有撤出卢森堡之前,所有的生产都是由大公来定的。”
当法兰西被经济制裁的时候,普鲁士的经济发展数据明显好过这个最主要的工业邻国,当时普鲁士政府眉花眼笑,现在风水轮流转,到普鲁士“享受”这种待遇了,国王再一次郁闷。决裂呢?还是不决裂呢?这是个痛苦的问题。
俾斯麦对国王说,克虏伯与唐宁的技术交换协议是他牵头的,如果普鲁士不撤出卢森堡,那相当于他俾斯麦欺骗了温莎大公,如此不义之名,我也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