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活人殉葬的制度,自古就有,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对这类现象进行的批评和诅咒。进入春秋战国之后人殉就比较少见,但到了明朝,这种惨绝人寰的做法居然死灰复燃。《大明会典》记载:“孝陵40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具从葬;长陵16妃余俱从葬;献陵7妃,3葬金山,余俱从葬;景陵8妃,一葬金山,余俱丛葬”。《明史》(113卷记“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
,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朝天女户”。《明史》(113卷)还说,“历成祖,仁、宣,亦皆用殉”。
那是殉葬时是什么情景呢?朝鲜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
根据朝鲜国《世宗庄宪大王实录》记,明成祖崩后,“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
,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金黑者,是韩〖.
n
e
t氏的乳母,当初随年幼的韩氏从朝鲜而来。据明人王世桢《弇山堂别集》记载,韩氏来华至多十二三岁,殉葬的时候也就二十二三岁。韩氏死后金黑又在中国生活了二三十年,后来回国,上面的记载,就是她回国后的回忆。
实jì
上,在明朝,不但是皇帝妃嫔实行殉葬,各藩王也同样如此。洪武28年三月,太祖次子秦愍王朱樉死,两王妃殉葬,伺候藩王妃妾殉葬见诸帝《实录》,历历可考。
关于殉葬嫔妃的具体葬地,很难明朝官方资料中找到踪影。当代学者通过对天寿山陵区诸陪葬墓调查排比,提出: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的殉葬宫妃是祔葬于帝陵玄宫的左右配殿。可从明定陵考古发掘来看,帝陵玄宫的左右配殿却是空的呢?这就得提到“土木之变”明英宗,他即位后的13岁那年,他哥哥周王朱有炖薨,英宗写信给另一个哥哥朱有爝,要求不要让活人殉葬,遗憾的是朱有炖的妃子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明史》120卷)。最后,等到英宗临终之前,以遗诏形式讲明:“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至此,明朝残酷的人殉制度才正式被官方所废止。所以,现在我们自然不能从英宗之后的神宗定陵里看到人殉这一现象,而左右配殿则作为旧制保留下来,没有做出更改,一致空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