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明白人在天地间的位置,明白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知道怎么做人。
他们不受世俗束缚,追求与自然平等。但是!他们却生活在我们身边好像与我们无异。也就是说!他们既不受世俗束缚,又能融入我们一样地生活的人。
在道面前,他们就是一物,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而已。这个物种,就叫“人”。所以!他们叫“天之小人”。
在社会中,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员,与我们无异。能够融入周围人的生活,但又不受世俗束缚。所以!他们叫“人之君子”。
在接下来的第三个故事中,就以孟孙才为例子,讲解如何融入生活,又不被世俗所束缚,值得我们细读、品味。
孟孙才不在意生命的开始,也不在意生命的结束。他不仅不在意人的生命的开始和结束,也包括万物的生命开始与结束。此物死彼物生,生命如此生生不息,又何必去在意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呢?又何必去在意是先生还是先死呢?
他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成就他应该变成的物类,以期待那些自己所不知晓的变化!况且即将出现变化,怎么可能不变化呢?即使不再发生变化,又怎么知道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呢!
要知道!道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进化中的。任何生命的出现,都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所以!又何必在意生与死的变化与不变化呢?
只有我和你呀!跟做梦似的还没有觉醒呢!
那些人虽然死去了只剩下形骸,但却并没有损伤他们的精神。外在的形骸犹如寓所,死亡就好像更换了新的寓所,他们的精神将再寻找一个全新的形骸而开始。
唯独孟孙才觉醒,人们哭他也跟着哭,这是他入乡随俗的原因,他尊重周围人的丧葬习俗。
况且!人们相互交往总是借助外在形骸而自称这就是我,又怎么知道这个外在形象的我就是我呢?
我是道!我是万物!我可以是万物!谁知道将我们变化为何物呢?
就好像你梦中变成鸟,便振翅直飞蓝天。你梦中变成鱼,便能摇尾潜入深渊。
不知道今天我们说话的这些人,算是醒悟的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
愉快的心情来了,是来不及笑出声音的。笑出声音来了,是来不及作出什么行动来表现的。所以!还是不要去有所安排了,顺其自然的安排,接受死生的轮回,进入生生不息的境界,融入道,与天地为一。
如果我们有孟孙才那样地心态去生活,什么样地生活圈我们不能融入呢?
“入乡随俗”,孟孙才演绎到了极致。
第四个例子是讲道家的处世方法与世俗的处世方式之不同。
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