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知识。
“钧儿!”
李太后又喊了一声,柳叶眉倒竖起来,凤目圆睁。
朱翊钧有些不知所措,心想自己连《论语》都背不全,哪里知道《春秋毂粱传》,就连《三字经》都没自己现在这弟弟记得多。
潞王也不敢再说话,他呆呆地看了看朱翊钧。
屋内的宫女也都战战兢兢地不敢再动弹。
时间此刻恍惚凝固住了一般,而朱翊钧记忆中来自于原主人对生母的畏惧让他此刻心里越发的慌张,似乎很想找个地方躲藏起来,但却不知道该往哪里躲藏,而抬头看一眼李太后,仿佛顷刻间就被李太后那寒光闪闪的眼神给定住了一般。
“朕为什么要怕她,她虽说是太后,但也不过是一介妇孺!再怎么说,朕也是她儿子,朕就不信,她还能吃了朕不成!”
朱翊钧战胜了自己心里的恐惧,凝神想了个办法,然后站了出来:“母后容禀,儿子最近温习《春秋毂粱传》深有所感,故一夜未能深眠,今晨早起依旧因此沉思起来,不由得想起自古守城之君之艰难!而幼帝登基更甚为之!儿子且因此得杂诗一首!”
李太后神色稍缓,起身走到窗边:“是吗,吾儿也会写诗了,你且念来,让本宫听听。”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朱翊钧念了出来,虽然他知道这样的手段很拙劣,对于穿越者而言,也很烂俗,但相比于背四书五经,他也只能拿几首诗来应付如今的局面。
但朱翊钧也知道大明对诗歌不看重,注重理学文章,因而深怕李太后还不满意,便忙补充解析道:“儿子读《春秋毂粱传》发现,欲治理好大明,最重要的是把握两项,一是礼仪,二是选贤,礼仪即维护朝廷纲常,选贤即用忠臣贤士,故想出了此诗,愿大明多出忠臣良将!”
李太后露出了一脸悦色:“吾儿说得有理,也的确温习到了东西,甚好!”
朱翊钧松了一口气,不禁心想自己身边有这位严母,看来以后文华殿经筵还是不能停的,不然被这位严母拷问,又会手足无措,自己也没那么多诗歌去瞎凑,而且大明不是大唐,会写诗算不上什么大才,对于皇帝而言,甚至还会因为爱写诗而令百官不安。
“皇兄好厉害,可以写诗!”
潞王这时候走了过来,笑着说道。
李太后只是微微一笑,只唤了一声:“冯保!”
没多久。
一身着蟒服的宦官跑了进来:“太后!”
“速将皇帝所作之诗传于诸位师傅赏鉴!还有皇帝刚才的一番话也说给他们听!让内阁们的师傅们看看,皇帝虽年幼,但也是有志向的!”
李太后急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