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擀面包饺子。而且之前簇拥着孟总一起来到片场的那些个看上去象保镖一样的年轻人,其实都是孟总的子侄辈。
或许是近朱者赤、沾了瑞丽人淡定的“仙气”,孟家的年轻人礼貌淳朴,一点找不到通常认知中的那位所谓富二代的影子。
之前虽然贺新很谦虚的请孟总称呼自己“小贺”就好,但孟总依旧还是一口一个“贺老师”对他非常尊重。直到听说贺新的父母也曾是插队北大荒的知青,孟总才笑道:“看来是应该叫你小贺,我跟你父母说起来也算是老战友呢!”
当年整整几十万的知青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才开辟了今天黑土地上的这个粮仓。其实孟总的岁数要比贺新的父母大,他是属于“老三届”的知青,而贺新的父母则是七十年代初过去的知青,那个时候孟总早已离开北大荒当兵去了。
……
“噔噔噔……”
贺新抱着小琴在昏暗的楼道里拼命的往前跑,关键他还不能气喘吁吁,得憋着一口气,神情保持冷峻,旁边摄影师徐伟操作着机器,镜头怼着他这张脸,底下有场工推着,迅速往后退。
“卡!”
现场执行导演握着对讲机大喊一声。
贺新顿时一个踉跄差点连同怀里的孩子一起摔倒在地上。
“小心!贺老师,小心!”
旁边的工作人员顿时一哄而上,有的赶紧扶住他,有的赶紧接过他手里的孩子。
这时贺新终于可以大口喘气,一屁股坐倒在地上,拿过执行导演手里的对讲机,问了一声:“怎么样?”
过了一会儿才听到“刺啦”一声,对讲机里传来程二的声音:“过了!”
“要不要再保一条?”
“呃,这几条都完成度很高,贺老师,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不用了,你说好那就好。”
贺新这才松了一口气。
他抱着小琴在商场里躲避警察逃亡的这场戏足足拍了三天,这三天中他没有一句台词,就是一个字——跑!而且手里还得抱着个孩子。
虽然小琴很瘦,体重充其量也就三四十斤,但抱久了双手都快要不听使唤了。
程二的风格有点象楼烨,对镜头有种近乎变态的从吹毛求疵。当年拍《紫蝴蝶》的时候,楼烨整整烧了六万英尺的胶片,在正常情况下足够能拍三部电影的了。如今是数码摄影时代,省却了胶片的费用,类似楼烨、程二这种风格的导演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刚开机那会,哪怕即便是一个过场戏的镜头,程二都要反反复复拍上好几遍。不光演员辛苦,幕后的工作者同样辛苦,不少人私底下还颇为微词。
但程二明显不是看人下菜碟,就算是贺新这位老板、柏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