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菜挑几把,猪肉牛肉切几斤,鲜活的草鱼水淋淋的拎起来,葱姜蒜这些配菜最好能搭着买一些。
上午就要备菜,肉要腌起来,菜要收拾干净,小孩子被使唤着洗菜剥蒜。草鱼被提溜起来放上案板,一刀背拍下去,把一条翘着尾巴的乱蹦的鱼敲得昏头昏脑的。
等到客人来了,朋友们就去厨房,搭把手做菜,交流自己的食谱和小秘方,小孩子们被食物的香气勾得团团转。那真是最快乐的记忆了,但现在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了。
一个人在家,我们会点外卖。三五个朋友聚会,我们要选最近评价最高的网红店。超过十个人的家庭聚餐我们就要找一个有包厢的大酒店了。总之自己在家做,几乎是排在最末位的选项了。
外卖很方便,既节约时间又节约成本!网红店当然好啦,拍出来的照片又美又潮又有格调!大酒店即省心又干净,吃完结账就能走人!
可是,为什么我们孤独脆弱的时候,却还是想着给妈妈打电话,说我想回家去吃一顿家里做的饭呢。
一个人在外工作,遇到节庆,想起来的,好像从来不是酒店的酒席,而是小时候某个晚上的年夜饭,还有和大人们一起包过的饺子,那个晚上,也不知道谁包的饺子,皮没包好,煮出来一锅饺子汤,谁也不承认,于是大家围在一起喝了饺子汤。
时代的发展带给我们省心的食物,却也让我们的一日三餐变成了填饱肚子的机械进食,连一年一次的年夜饭都变成了面子工程,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连锁品牌的餐厅都在追求标准化的口味,确保食客走进任何一家店,都能吃出同样的味道,于是食物变成了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我们每个人的舌头和口味,却是不同的家庭养出来的。
同样的食材,同样的烹饪方法,每个家庭总能做出不一样的风味。
很多年之后,我们真的还记得那天饭菜的味道吗?我们还记得都吃过什么吗?也许早就不记得了,我们好像也不真的在乎了。
我们所记得,所怀念的,其实是一种笼统的模糊的,像是夏日黄昏倦鸟归巢一样的情感。
像《舌尖上的**》里说的: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因为,食物对我们来说,不仅连着胃,还连着心。这种情感,是外卖、餐厅、拍照留念,统统不能带给我们的。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改变真的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我们可以选择的食物更多了;被困在厨房的主妇们也可以歇一歇了;我们发布食物的照片到社交媒体上,也能给我们建立新的社交桥梁了。何况,外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