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高衙内新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六章(2 / 6)

却又与今日的大宋朝廷不同。如今的辽东本地豪强们。其权力要远远超过府兵之下地诸折冲,更接近于外族的部落首领。高强之所以能打赢这一仗,靠的是中原部队为主力,兼得到当地少数亲信部队的协助,严格说起来根本没有这些千户什么事。

认清了这一点,高强有心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将辽东的结构再梳理一遍,于是与陈规、朱武等参议们一番商议,参照府兵制与大宋在西北治理蕃部地经验,先行对汇聚到开州来地辽东诸部进行了整顿。

官职方面并无太大变化,只是在各千户和百户后面加了个巡检的头衔,原本在辽国时,对于这类部族便时常授予详稳地称号,翻译成汉话也就是巡检的意思,众豪强也不以为意。只是接下来的就出乎意料了,高强宣布在辽阳府设立学校,诸千户百户的嫡系子弟,凡年纪在五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尽皆要送往学习,同时接受各部十五岁以上至二十岁的亲族子弟,为宣抚司效用,隶宣抚使牙兵。这效用也是宋军的一种制度,用来招募特出敢战的兵士,有时也包括文吏在内,不但薪饷从优,更不必刺字,在北宋后期已经渐渐成为了战士的主流。

至于各千户手中的兵籍,暂时也不好去动,高强只是宣称金兵势大,朝廷从中原调兵来此山高水远,故此要在辽东募兵,不论其原先是否是辽东常胜军兵籍之中,皆可按式应募,一旦中式被招之后,便享受常胜军的待遇,其家属脱离当地户籍,重新授田,原有田土和牛具入官。

从北宋在西北治理蕃部的经验来看,这么数管齐下,先以朝廷汉军镇制,又用其为兵,再以汉家文化教化熏陶其子弟,不消十余年间,诸蕃部多半都化为大宋顺民,其中更涌现出了折家将、高永年、李显忠等良将忠臣,足见这一套手法的有效性了。而如今高强一手握着战胜之精兵,一手又高举着与女真开战的大旗,更不容有人明里暗里的抗拒整编,于是旬月之间,便将前来投顺的诸千户整编成军,共得战士两万余人,战马八千余匹,除了补足开州战事中折损的兵额之外,又依照常胜军的编制划分为四厢,由军士们推选了各厢指挥使,再由常胜军中派给参议官和军将,教晓诸般行伍军法,日夕操练。余众则由高强一一接见,加以抚慰之下,方各自遣还本处,依旧作他的千户去。到了三月中,天气渐暖,又有一路大军抵达开州,原来是从燕山路调来地背嵬军余部一万五千人。有马五千匹,令高强手中的兵力骤然增至六万余人。战马两万五千余匹。这一路中原地援军到来,更带来了大批的军器和粮草,单单各式雷弹便有十万枚,神臂弓的专用短矢五十万枝,箭矢一百万枝。然而最令高强惊喜的,并不是援兵和物资,而是随船回来的辽东六大将!

开州的宣抚司驻在衙门里,欢声笑语。一片欣然,高强自打来到辽东之后,还从未有一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