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极其高。深受百姓爱戴。
王敬诚善谋划,又颇能随机应变。能让同僚下属们甘心办事,但失之于细致周全。常常被耶律楚材抓到不少把柄。与他相比耶律楚材更像是“社稷之臣”,事无具细皆能一一考lǜ
周全。只是耶律楚材过于刚正不阿,朝内朝外无人不害pà
他。百官敬他、怕他,但不敢跟他过于亲近。
二人表现在生活情趣上也不同,王敬诚虽然并非贪图奢侈之人,但食不厌精,家中庭院近年来也建了不少,偶尔也会请一班歌姬来家中表演,在这一点上倒与赵诚相似,这免不了有人借此巴结他。但耶律楚材却是相反,他生活极其俭仆,家中最多的就是字画与书籍,赵诚每次赏赐给他的财物,耶律楚材一律分给别人,自己分文不留。二人好比春秋时晏婴与管仲,耶律楚材私下里批评王敬诚奢侈逼上,认为大臣要是追求奢侈,那就是逼着君王更讲排场,王敬诚也指耶律楚材俭朴逼下,因为上官太俭仆,那么就是让下属们无法做人。原来奢侈可恨,节俭也不是美德,换句话说,一个人要过着与他身份相适应的生活。
有人劝耶律楚材不必跟中书令王敬诚过不去。能放过就放过。再怎么说。王敬诚是当朝第一重臣。也是第一功臣。可耶律楚材却公开讲:国王让我做御史中丞。便是要监察百官。中书令犯了错无人指摘。那就是我耶律楚材地错。
那些在耶律楚材面前找不到门路地人。便拾掇着王敬诚去秦王面有见言。要将耶律楚材调离朝廷中枢。那时燕京方下。因为耶律楚材熟悉燕地。派去治乱也是理所当然。不料王敬诚从此再也没理这个人。
朝中君子多。但面对功名利禄。总会有小人出现。想当初国家初建。赵诚本想让耶律楚材来当中书令。那时候很显然耶律楚材从政经验与人生阅历要比王敬诚强得多。结果还是让王敬诚当了中书令。成为百官之。这就给小人们猜测地空间。小人们忽略了王敬诚与耶律楚材二人地品德。更忽略了他们二人之间深厚地友情。或许他们之间对朝廷某项方略有不同看法。也会争执。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地梦想。往大里说是治国平天下。往小一点说就是让赵诚成为一个有为之君。他们是赵诚最信赖地两个人。三番两次。就再也无人敢挑拨他们二人之间地关系。
二人既然是养病。都刻意不谈政事。漫无边际地谈着闲话甚至风花雪月。倒也相宜得很。因为有贵客来临。房中多点了两根明烛。烛光照在耶律楚材地脸上。更显出他苍老憔悴地神色来。靠在床头地耶律楚材忽然叹道:
“我老了。怕是也要去阎罗殿报到了!”
“这是什么话!晋卿兄怎能如此消沉?”王敬诚佯怒道。“晋卿兄还是不要胡思乱想地好!”
“仅仅是十年前,我还可以骑马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