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粉,混合了装在一个碗里,叶蓁找出来,叫几个小家伙都过来,用手揪下来一小团糍粑,丢在粉碗里滚上一滚,再拿出来,又不粘手,又有特别的香味。
几个孩子都吃得满嘴满脸都是粉,纷纷说好吃。
奈何这到底是糯米做的,吃多了怕孩子们不好消化,叶蓁等他们一人吃了几个,就给收起来了。
一看到嘴的美食不能吃得肆意,孩子们都遗憾地叹气。
不过这也是常态了,叶蓁常会说,少吃点,吃起来才香,如果吃到撑了,下次再吃就不香了。
用叶蓁提供的酱料腌制完了腊肉,家里的侍卫们就帮着一起烧火烘腊肉。
烘腊肉不能大火、更不能明火,要用小火慢慢烘烤,这需要耐心和一定的技巧。
暗火绵绵不绝,腊肉的香味飘散开来,让大家都吞口水。
侍卫们一边吞口水一边想:过些日子又有口福了!
这也就是在叶家村,身为侍卫若是以前在别的地方值守,别说吃上美食了,能每天按时吃饭都是奢望,吃大饼就凉水更是常态。
朝廷下来的农桑匠人陆续出发,各自回家接孩子,过了年,他们想把媳妇和孩子都给接过来。
这里有红叶书院可以让孩子读书、有可以种的地,只要愿意种,就能赚工钱,还有许多活计可以选,有比旁的地方都更好赚的银子,只要不偷懒,把日子过好都不是难事。
如今匠人们也是死心塌地:因为福瓜寿果种得好,如今那收获的福瓜和寿果每样都有上千斤了!
叶小姐说了,过了年,来年还能再种两茬,而且按照叶小姐的说法,若是再往南方的海边,去到更热的地方,那边更是能够种三季福瓜和寿果!
如此高产又好吃的东西,若是能够大量在全国各地栽种,以后哪里还会有饿死的人?
而且他们过来这些日子,除了朝廷俸禄,他们日常还给红叶书院当夫子,教授那些学子们耕地种地的常识,带着他们种地。
一想到以后那些进士、举人老爷们也是跟着自己种过地、叫过自己夫子的,匠人们与有荣焉。
叶小姐大方,还另外给束脩,他们在这里这小半年时间,攒了不少的私房钱,叶小姐果然是福星,谁跟着她,都有大收获。
放下一边往家里走,一边心存感激的匠人们不提,陆老宰辅看着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暗暗叹息:若是自家大孙子在就更好了,只可惜,陇右那边如今不太平,泽儿要过去,不能在家过年。
这人啊,一旦成年,就有一种东西叫做责任。
对家、对国、对天下。
泽儿长大了,都快要成亲了,如今自然是不能任性,要为国效力了。
再想想在山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