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都市小说>百年复兴> 第九章: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九章:第十一届三中全会(1 / 4)

苏建国第一次见到1978年的《光明日报》,这是一份依旧崭新的报纸,保存很好的报纸上,写着邓主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诉说的人才兴国思想,此时苏建国心中浮现出一句话“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中国思想。

是的,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唯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国家才会强盛不衰。

苏建国的人生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随着对《光明日报》深入的阅读,他的内心对1978年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为什么《光明日报》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雄文中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实践。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这是一个属于中国智慧的战略,以人才来奠定中国最齐全重工业体系的基础,以人才代代相传来起航中国复兴的民族梦。

对于十八岁的苏建国而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让他这个年轻人难以读通透,可他能够感受到国家想要“日新月异”的信心,政府想要“复兴中国”的雄心。

随着报纸上的文字,有关“改革开放”的文字呈现在苏建国的脑海里,他回忆起自己幼年时光,那些被他这个年纪的青年人忽略的变化。

那些岁月犹如放映机在他的脑海里,一幕幕播放着令人振奋的变化。

1978年,苏建国四周岁的年纪,他见过村里的大人穿着解放鞋在田地欢呼的样子,那一年,大人们说高考恢复了,国家要重视科学,重视人才了。

1979年,苏建国六周岁的年纪,那个时候学校的桌椅是坑坑洼洼的烂木头,那个时候大人们的衣服是中山装,而他的衣服则是补丁摞补丁,可那一年村里都在谈中美建交,他看到了大人们对未来变化的喜悦与自信。

1980年,苏建国七周岁的年纪,那个时候,大人们白天劳作,晚上的时候会结伴去读夜大,村里的墙上大大的白字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他看到了大人们对于知识的重视,对于时间的珍视。尽管那个时候,他不明白,为什么时间就是金钱,又为什么效率就是生命。

1981年,苏建国八周岁的年纪,苏建国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做骄傲,那是因为中国女排夺得了世界冠军。他记得那个时候,家里贴了唯一一张大字报,上面是一则首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新闻报道。从那个时候开始,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了村里大人们的共识。

1986年,苏建国十三周岁的年纪,这个时候全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而他正好上初一,本是为学费而负担不起的家,在这一年,因着九年义务教育,苏建国享受到了教育的福利,顺利上了初三,完成初中学业。

1989年,苏建国十六周岁的年纪,“希望工程”的建立,让他靠着贫困生资助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