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都市小说>仙侠游梦> 43 死生何所道

43 死生何所道(2 / 3)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那么,这个情节怎么又引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言论呢?

《论语》是微言大义,但由于很抽象,容易出现很多不同的解释,也很容易引向歧义。我们首先直接来解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笔者认为,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生死有命”的含义是强调人主动积极的认识和顺从驾驭自己的命运。这种理解和一般的消极的理解根本对立,但我的依据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认识和顺从天命,孔子自称是“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还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生死有命”中的“命”应该和孔子天命观的“命”一致起来,“生死有命”中的“生死”两字,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一生,即从生到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认识自己一生的命运,这个命运在孔子的思想中统一理解为天命,天命也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因此进一步解读,“生死有命”可以和《论语》曾子的一段话统一起来,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也是讲人的一生应该的命运,但它具体明确了仁,如此联系的解读“生死有命”,就赋予其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论语》的人生精神一致了起来。

第二,“富贵在天”,孔子的学生记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什么孔子很少谈富贵,因为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天命,是每个人应该追求得到的,每个人生死的一生当中都含有命(天命),而命(即仁)和富贵不是天然统一的,甚至经常是对立的。但孔子采取中庸的立场,不是一概贬斥富贵,而是加以选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很明确的表达了君子一生成名的全部价值在于仁,而富贵常常是和不仁不义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他对追求富贵避而远之,富贵若和天命(即仁)联系在一起,孔子是不加以拒绝的,但这是天命赐予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就此角度而言,富贵也是不可多谈的,这就如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如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道理。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一段话很有回味,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篇),意思是颜回一生知命知仁但很贫穷,而子贡不受命却忙于经商而发了大财。这段论述将命和富贵进行对比联系,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相近的思维方式,由此证明笔者解释“生死有命”中的“命”是仁的意思。

现在我们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理解与前后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