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从这些闲话中,找到的思路,要给儿孙买学区房吗。
金芳:“妈,你不跟着生气就成。家里的事情小五,小六都熟悉,您多听听他们的。”
大队长媳妇点头,自家两个闺女,让金老太给带出来了,做什么像什么:“老太太咋样,在镇上好不。”
金芳:“老太太好着呢,您放心吧,说是等过几天,熟悉了镇上,就给您带镇上的好东西回来,她还没摸清路数,不知道镇上啥东西好。”
大队长媳妇拍着大腿:“这是婶子的性子,不好的东西,不舍得瞎糟践钱。”
金芳不会因为搬到镇上,就同婆家疏远了,以后得时常回来,就同金家还在村上一样。
不能让公婆挑出来毛病,还得打好基础,不能让老太太没有老家可回。
金芳在村里做得好,向老大媳妇成天的蹦跶都没用。
不过对于金老太在镇上有房子的事情,向老大媳妇那是见天的说闲话。
反正在她嘴里说出去的一点正能量都没有。
这样的人,也是奇葩。恨人有笑人无,也不知道这些事同她有什么关系。
背地里谁不说一声,没有向老大媳妇这样不盼着自家人好的。
说白了,金老太的屋子,以后还不是向阳的吗。
可惜向老大媳妇没有这个自觉,成天瞎蹦跶。
要不是大队长媳妇成天督促着她去挣钱,怕是更闹心。
不过得了实惠的还是向老大家的两个孩子,奶奶看着小卖铺,两孩子不亏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遇上向老大家这样得便宜没够的,那真是不大让人看的上眼。
金芳可不管别人家的事情,向老大媳妇愿意占便宜,那也是向阳他妈愿意贴补两个孩子,外人说一句,那就拆了人家婆媳生分。
金芳也没有惦记过向家的钱,所以爱咋咋。不搀和。
到是两个小姑子没少跟着生气。
不过听说了,小卖铺还是赚钱的。毕竟那是独一份的买卖。
金芳估计过了五月节,向阳家里就得在镇上给向老大买房子。
不然兄弟四人个因为孩子上学的事情早晚都得闹腾起来。
向阳爹妈都是心里有数的人,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向阳给村里人耕地,小俩口今天一块回来的,下午就跟着向阳一块回镇上了。
小俩口还没成亲,不然日子肯定更火爆。
大队长媳妇看着俩孩子同进同出的,也在想,不是个事呀,毕竟没成亲呢。回头就得让人说闲话。
可提亲,自家儿子背着饥荒呢,不好开口。
可不提亲的话,看着俩孩子同进同出,有点说不过去,没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