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都市小说>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二十四夜 病菌 一

第二十四夜 病菌 一(1 / 5)

“高原地区的**,将死于库鲁病的人的脑髓挖出来,放在一旁等待下锅,而身边的孩子将这未煮过的脑髓用手摆弄后舔了舔手指。”——这一幕在人类对病菌还不了解的年代经常发生,但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行为最终断送了孩子年轻的生命。

在哥伦布登上北美洲时,一心想要消灭印第安人的美国白人,只要将因天花丧命的人用过的毯子送给他们就行,因为天花病毒的传播会代替他们完成任务,而不必“脏”了他们的手。

站在病菌的角度看,即使不同病菌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相差迥异,但它们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传染更多的宿主,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好地生存繁殖。

比如流感病毒集中在呼吸道,口腔和鼻腔,可使人类免疫系统排毒时(咳嗽、喷嚏)最大程度传播自己。霍乱菌可使人大量腹泻,用以将菌体传播到其他人饮用的水源中或食物中。狂犬病毒能让平时温和的狗出现嗜咬,并将自身大量储备到病犬的口腔内,这样当病犬咬其他动物时就会将自身传播。

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繁殖,我们又怎么理解病菌最终杀死宿主的演化策略呢?

与人类演化一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假设一种病菌不采用这些极端的形式(腹泻、喷嚏、咳嗽、瘙痒等),那它们就会与宿主共生,选择这条路的细菌很多,人类肠道中就有大量益生菌,细胞中的线粒体也是人类进化早期共生的产物。

那为什么有细菌和病毒不选择共生呢?

资源有限。一个宿主提供的生存繁殖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个体内同时生存的菌群是有限的,当食用相同资源(比如糖类)的不同细菌存在,就会产生战争。经过长期选择,胜率大的菌群采取了共生,而无法共生的选择了掠夺,好比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四处征战。

所以,环境决定了存在不顾宿主生死而一味传播的病菌存在,这种策略只有在环境发生变化才会改变,例如宿主数量稀少难以传播,但以目前全球人类75亿的基数来看,这一策略还会延续很长时间。

只有我们痛恨病菌吗?不,它们彼此就是敌人,病菌间的竞争异常残酷。

世界上的大部分细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忍饥挨饿,有限的生存资源使细菌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了消除竞争对手对食物的染指,它们采取了种种策略:

“菌海”战术。繁殖速度非常快,在较短的时间内,“人口”就压倒了那些繁殖速度慢的细菌。

“化学战”,最常见的是抗生素,例如放出氰化氢这样的毒气令对手命赴黄泉。其次是泡菜坛中的乳酸菌,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大量乳酸,杂菌毫无生长的机会……

为了更好理解人类与病菌的抗争,我们有必要了解下抗生素的发展过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