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是为了明确的需求而产生,人类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好奇心强的人动手制作,完了才发现这东西还能用于其他更好的用途。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起初爱迪生是用来记录工作中的留言和信息,他严厉斥责其他人用它来播放音乐,因为这侮辱了他的发明,然而经过几年后,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用它来播放音乐,这才最终改变了爱迪生的看法。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汽车从发明出来用了50年才成为了人们的需求,由于马力小,速度慢,最早它根本无法代替马车和火车,马车的发展历史那时已有6000多年,马匹也完全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在那几十年里,汽车只不过是个看看而已的玩具。
发明并不是为了需求产生,而是发明产生了需求。
你现在有时空穿梭的需求吗?没有,因为还没有这种发明,假设人类发明了时空穿梭机,你的这种需求就会强烈而且迫切。远古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进展缓慢,只能满足于温饱的生活,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人类端着一枝木棍(枪),就能轻松实现他们几十人才能完成的狩猎,坐在四个轮子上一天就能跑他们半年的活动区域。
有人会问,没有需求,发明家为什么还要搞这些无用的发明呢?
我们把时间和范围都放大到人类历史的全过程看,就会发现答案。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思维提倡认知事物要从整体出发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人类创造发明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发明与基因变异十分相似,与变异一样,许多发明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美国平均每年约有7万多专利证书发放,也就是说注册了发明权的就有7万多,但这些发明中最终只有极少数实现了应用和普及,大多数都因为没有实用性或可被替代性或不具普及性等而逐渐淘汰,例如早在爱迪生之前,发明家们已经有了各种对电灯的改进,然而毕竟是早期发明,那时的白炽灯存在寿命低、成本高、耗电高、商业化困难等等问题。后来,爱迪生发现一种特殊竹子中的竹纤维丝要比碳化的纸纤维丝电阻更大,更适合做灯丝,他对灯泡做了改进,也让他最终成为了“电灯”实质意义上的发明人。不过,随后就有其他人发现了更好的灯丝材质,发明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白炽灯泡,同样,又过了几十年,新的节能灯又代替了白炽灯。
这与基因演化完全一样,变异没有方向,当变异不适应环境就会淘汰,而且变异是一直发生的,没有哪个变异能长期适应环境。
我们之所以对被淘汰的变异不重视,是因为所有现存的人类都是环境筛选下来的成功者,他们没有经历过淘汰,换位思考下,没有大量的淘汰者,不可能有成功者。
他们实质上都是变异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成功者不必洋洋自得,你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