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攻击性远高于女性,攻击性具有情境特殊性,也就是说,只有与进化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下,攻击才会发生。
例如,自身安全受到威胁,配偶有可能出轨时(自己占有资源下降,综合价值低于妻子)殴打配偶的机率大大增加,远大于那些资源占有较多的男性及综合价值远高于妻子的男性。
这是因为进化过程中,男性为占有女性而采用的最终手段,通过武力来断绝女性与其他男性来往的可能性,即便存在最优策略法律手段,绝大部分男性也不会采用,因为进化器还没有对法律这一抽象的机制形成稳定的反馈。
攻击存在收益与代价,也即与人类进化的其他机制相同,攻击给自己和联盟能带来的收益很多。
例如,资源的占有,配偶的占有,地位的提升等,同时,攻击也有很多代价。
例如,自身可能受害(包括间接伤害,例如对方的亲属、同盟的报复,这也是攻击者在攻击前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所以拥有同心的联盟或亲属是个体安全的重要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充分条件,例如,****被刺杀也是普遍现象),可能被占有,地位下降等。
攻击发生的要素基本都在这些情境产生。和地位权力相关的荣誉等,都是攻击产生的因素。
例如,有的风俗认为,如果一个男性不接受另一个男性的公开挑战,意味着他不配拥有男人有权拥有的一切,特别是荣誉和地位。
荣誉和地位不仅仅是个人的,有时家族的荣誉甚至高过个体的生命。
作为人类而言,为什么男性攻击行为远大于女性?
针对性别物种而言,某一性别在繁殖活动上可变性越大。
人类女性一生所能繁殖的后代数量是有限的和确定的,男性理论上是相对无限的,假设每一个精子都能匹配一个卵子的话,自然选择将在这一性别上塑造出更加危险的行为策略,包括同性竞争。
例如海象,在繁殖季节,5%的雄性海象占据85%雌性资源(可交配),两性繁殖活动中差别越大,性别差异也就越大,雄性海象体重平均为雌性的4倍,特别是一夫多妻制的物种。
例如黑猩猩,雄性体重平均为雌性的2倍,而人类性别二态性(体重维度)则更小,男性平均只比女性重12%。
雄性在繁殖活动中可变性越大,则该个体(性别)为产生更多后代而争夺有限的资源(配偶产生后代的数量是有限的,代价相对要高的多)也就更加激烈。
例如,个体(性别)交配产生后代的取值从0趋于无穷大(理论上),这种繁殖资源的争夺都是相当残酷和无情的。
进化机制让那些身体强壮、反应敏捷、利用工具和同盟的个体生存繁殖下来,例如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