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谋生长于大陆,49年离开,随后赴美读书工作三十多年,对海岛其实并不熟,但架不住“来了就是一哥”的诱惑。
而到海岛仅一年后,56岁的张中谋便决定再野一把:“创业,做一家专门为其他芯片公司代工制造的公司。”
这种模式在当时并不被同行和投资人看好。
而在餐桌上,李建熙款款分析道:“半导体需要大量资金、人才,风险也大,三星目前正好发展还不错。”他迫切希望张中谋到三星工厂看一看,瞧一瞧。李建熙的言语中充满了惋惜爱慕,仿佛当年曹操看着刘备说出“唯使君与操耳”,恨不得让张中谋立刻跟着他私奔到首尔。
张中谋此时正为订单疲于奔波,但他厌倦了当二把手三把手,对三星自然坚定拒绝。李建熙并不死心,邀请他去三星参观,张中谋欣然应允,逛了半天厂区后连夸三星的产能“令人惊叹”,但仍然拒绝离开积电。李建熙见他态度坚决,并只好放弃。
此次一别,两人的轨迹还将继续交汇。
积电和三星分别沿着自己的路线,崛起为全球半导体巨头,并随之展开了的血腥的对决,顶峰时双方红着眼砸钱,一度买下了世界40%的半导体制造设备。这既是两家公司的商业战争,也是两个地区产业升级的无奈之选。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积电最大的对手都是三星,中芯只是一个次级对手。
积电虽然是海岛企业,但张中谋为它注入了“美国魂”:老东家德州仪器的管理经验、IBM授权的技术、以及大批美国回流的人才。
比如积电首任首任技术执行官老胡是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其得意门生梁梦松也从AMD跳槽积电;研发队长蒋上义曾在美国德州仪器、惠普工作;后接任张中谋出任CEO的蔡历行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技术核心人物余震华则是美国乔治亚工学院博士。
积电从美国拿到的不仅有人才,还有订单。半导体产业起源于美国,随后便开始向东洋转移。结果,东洋半导体公司修炼出超强战斗力,在存储芯片领域,靠着精细管理、成本优势,将美国企业打得落花流水。1980年代末,世界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有6家是东洋企业。
打不过只能换赛道,于是美国从存储芯片撤退,开始发力CPU等逻辑芯片。不同于存储芯片强一体化的要求,逻辑芯片可以将设计、生产环节分工,这就为积电带来了机会。1988年,英特尔给积电送来第一笔大单,并对200多道工艺进行了指导,可谓“资金扶上马,技术送一程”。
当然,好处也不白给。快速发展的积电,开始反哺美国半导体业。由于不用再承担独立建设晶圆厂的巨额成本,大量初创芯片设计公司得以轻装上阵、快速发展,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