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十三武僧助唐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少林武功从此才渐有名气。
五代时,少林高僧福居邀请十八家武林高手入寺献艺,前后演练三年。福居博采众长,去粗存精,汇成《少林拳谱》。金、元之际,少林高僧觉远又在洛阳与武林名师白玉峰定交,二人同归少林,新创七十余手。从隋、唐到金、元,是少林武术迅速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一五六六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少林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等人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焰,先后有三十多人为国捐躯。
据记载,少林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
当时全国寺院设有僧兵的,有五台、代牛、少林三家,但仅有少林一家慷慨赴难。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年),抗倭名将俞大猷曾亲临少林寺,指点拳术和棍法。俞大猷又从少林寺中选出宗擎、普从二僧,让他们随军南下,亲自传授武艺,历时三年有余。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俞大遒在京师授给宗擎(《剑经》并非论剑之书,而是讲的棍法)。
在名家指点和汲取民间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实战的磨练,少林棍术在明代中晚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程宗猷著一书,把少林棍法列为棍家“正传”之一。其后,茅元仪在中进一步提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第一次将少林棍术列为诸家棍法之首。至此,少林棍术已被公认为武术正宗。
少林棍术扬名四海之后,少林武僧又致力于拳术的提高。明末,“寺僧多攻拳”,因少林拳术“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于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也”。
与此同时,不少文人感叹国事日非,内忧外患,遂自觉习武,以图报国,一时文人习武之风大盛。在武装抗清失败以后,一些志士仁人耻于蓄发留辫当新朝臣民,就纷纷遁迹山林,剃度为僧。他们既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些人又有深厚的武术功底。他们将民间武术与原有的少林武术交流融汇,使少林武功愈臻精湛。
入清之后,中原地区习武之风依然盛行。雍正五年(公元一七二七年),清廷曾下旨严禁民间习武,但少林寺僧众依然暗中练武不辍。少林寺的反清民族意识曾引起清廷的注意,少林武功则通过秘密会社广泛外传到民间。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寺院武功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武术广泛吸收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汇提炼,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祟高地位。
由于僧俗两界武艺的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