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命人出示过令牌,方才予以放行。
进入县衙,首先映入眼帘是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群,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
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
进入大门,看到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膳馆古代监狱。
过了仪门,是高大壮观的县衙大堂,堂前有宽阔的月台,堂内雕梁画栋,彩绘清晰美观。
堂中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
暖阁两侧分置仗、刀、枪、剑、戟,中间有八卦图,精致优美,周围的三十六只白鹤栩栩如生,欲展翅飞。
到了此处,早有二三文吏在此,迎了上来。
“我等拜见大帅!”
这都是军中收容的,流民之中难得的一些读书人。
其实说是读书人,也只是通晓文墨,会些算术,对县中政务其实未必拿手。
“县衙之中,整理得如何?”
“户籍、军械、粮草、仓银可都顺利接手?”
林正阳眼下最关注的,自然便是这四样。
掌握这四样,就能统治一县,顺利接手县治。
如果少了一样,就有很大麻烦。
“回大帅,都已接手。”
几个文吏你一言我一语,将唐成县县衙的大致情况描述出来。
县衙坐北朝南,现存房间九十八间,大门三处,占地十二亩,大堂面阔五间。
昨夜战事中,损失不大,大体上保存完整。
县衙有五个主官,分别是知县、县丞、主簿、县尉、典史。
其中知县抱病在家,昨夜不幸死于乱军之中。
县丞与主簿,都被俘获,看押在军中。
代理县尉曹望云冲阵而死,尸首收在另一处。
唯有典史,还知道轻重,眼看战事将止,主动开门出降,并辅助他们接收了县衙,因此还得了些许礼遇,得以保全一家性命家产。
至于其它小吏,大多已经四散而逃,不知下落。
林正阳听了,点点头,随后吩咐着:
“此人还算识相,不予追究他的罪行,只是他的官职也不能留用了。”
看在他保全了县衙之中各自文书、户籍,算是有功的份上,就准许他无罪,然而官职肯定不予。
不是自家提拔而来,用着也不放心。
想了想,林正阳又考虑到自家如今缺乏可靠文吏的局面,还是斟酌了下,又道:
“问问他,有无身家清白的子侄,如有的话,可入我军中为文吏。”
“另外,张榜贴出告示,本地如有愿为文吏者,可自荐入衙,不久将举办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