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
何威大华道:“所以……光的命运,在黑豆一样的黑洞上面,完全不同。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称为黑洞的物体。”
科学家曰:“可是为什么黑洞,还有这么多——韧性远点。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因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顿引力论中,将光类似炮弹那样,处理不严谨。(从地面发射上天的炮弹,由于引力而减速,最后停止上升,并折回地面;然而,一个光子必须,以不变的速度继续向上,那么牛顿引力,对于光,如何发生影响。)在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一直没有关于,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的理论,之后这个理论,对大质量恒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科学家曰:“所以恒星,存在很多奇怪的现象。观察一个,恒星坍缩并形成黑洞时,因为在相对论中没有绝对时间,所以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时间测量。由于恒星的引力场,在恒星上某人的时间将和在远处某人的时间不同。假定在坍缩星表面,有一无畏的航天员和恒星一起向内坍缩,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钟发一信号,到一个绕着该恒星转动的空间飞船上去。在他的表的某一时刻,譬如11点钟,恒星刚好收缩到,它的临界半径,此时引力场,强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号,再也不能,传到空间飞船了。当11点到达时,他在空间飞船中的伙伴,发现,航天员发来的一串信号的时间间隔,越变越长。但是这个效应,在10点59分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点59分58秒和10点59分59秒发出的两个信号之间,他们只需等待,比一秒钟稍长一点的时间,然而他们,必须为11点发出的信号,等待无限长的时间。按照航天员的手表,光波是在10点59分59秒和11点之间,由恒星表面发出;从空间飞船上看,那光波被散开到,无限长的时间间隔里。在空间飞船上,收到这一串光波的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长,所以恒星来的光,显得越来越红、越来越淡,最后,该恒星变得,如此之朦胧,以至于从空间飞船上,再也看不见它,所余下的只是,空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