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得:m=hv/c2(这是光子的相对论质量,由于光子无法静止,因此光子无静质量),而p=mc,则p=hv/c(p为动量)。德布罗意关系λ=h/p,和量子E=hv,这两个关系式表征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物质波是微观粒子,如光子、电子等的波动,具有波粒二象性。”
月净威,哈佛大学科学家,道:“白矮星。白矮星(White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和地球相当,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对白矮星的形成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由高温气体、少量尘埃等组成的环状或圆盘状的物质),它的中心通常都有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中心星,它的核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最后整个芯体又会怎样,或者说,这颗星星的本体。”
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
白矮星也称为简并矮星,因为它是由电子简并物质构成的星体。
它们的密度极高,一颗质量与太阳相当的白矮星体积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而它微弱的亮度则来自过去储存的热能。
在太阳附近的区域内,已知的恒星中,大约有6%是白矮星。
这种,异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约在1910年就被亨利·诺瑞斯·罗素、艾德华·查尔斯·皮克林和威廉·佛莱明等人注意到。
而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鲁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认为是低质量恒星演化阶段的最终产物,在我们所属的星系内97%的恒星,最终都要演化成白矮星……
精星灵,曰:“形成过程。中低质量的恒星在渡过生命期的主序星阶段,结束以氢聚变反应之后。将在核心进行氦聚变,将氦燃烧成碳和氧的三氦聚变过程,并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
月净威,哈佛大学科学家,道:“密度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合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