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
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被称作“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
又传,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后苑沉香亭畔,与杨贵妃一起观赏牡丹。
为记眼前美景,遂召李白来赋诗,此时诗仙酒醉未醒,半梦半醒之间提笔,作《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玄宗贵妃,皆大喜赞叹,马上让李龟年谱成曲,让梨园乐人演唱。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唯牡丹花开时节也。
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有诗记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曾赋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来称赞洛阳牡丹……
据史料记载,宋代时的洛阳牡丹,已经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名贵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时至新中国,洛阳牡丹,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