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科幻小说>太阳毁灭之世界末日> 第53章牡丹之名

第53章牡丹之名(2 / 4)

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

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

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

“宋室南渡后,杭州牡丹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帝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

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

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

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

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

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

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

城外还有三大名园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

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

广西灌阳也产牡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

《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

“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谱》)。

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