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歌都作过曲,追求梦想是因为父亲鼓励了一句:“有梦就要去追”,也曾七个月付不出房租,最后还上过中国好歌曲。
“你可真没谦虚啊”,秦熙明吐槽道。
“唱的一般,一般”,李江河不好意思地喝了杯酒,转移了话题,“我听说你搞了个摄啊不,纪录片协会?”
“对啊,怎么,江河你有兴趣加入?”,秦熙明拿脚后跟想也不觉得李江河会进纪录片协会。
他可是知道现在李江河连学生会都不怎么去了。
“我还是算了”,李江河有点好奇,“你们平时都干些什么?就是四处拍拍?”
“那就追求艺术,艺术!”,秦熙明不满道:“四处拍拍也太没格调了。”
“那有什么作品吗?”,李江河笑道。
旁边靳伯容也忍不住笑了一下。
“就,哎”,秦熙明挥挥手,“就一点短片呗。”
纪录片看着比话剧还高端,相当多的学生连电脑都没有,更别说后期剪辑了,何况还要用相机。
专业摄像机可不是普通家庭玩得起的。
所以一开始不少学生图个新鲜,加了秦熙明的纪录片社团,但是真要搞个活动,那确实是没人。
“秦哥,要不给我看看你的短片?”,李江河脑子转了转。
“江河,你这就有点过分了啊”,靳伯容“仗义执言”。
“看看就看看,真当我一点东西没有?”,秦熙明已经把视频转入电脑了,他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因为周末了,他一会准备回家,就没把笔记本扔学校。
秦熙明展示的是一段在食堂的短片。
挺枯燥,就是完全纪实了中午吃饭高峰期的学生拥堵。
“嘶”,李江河表情抽搐了一下。
这也太枯燥了。
不过即便以李江河这个外行的眼光看,秦熙明的各种光线,节奏感也是很不错的。
画面让人舒服。
“你这,秦哥”,李江河皱了皱眉头,“不能拍点有剧情的吗?这食堂吃饭天天看,没意思啊。”
“纪录片,不纪实,那还能叫纪录片?”,秦熙明喝了口酒,“我这过几天还有个比赛,没想好拍什么呢。”
这种纯粹写实的纪录片,按照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来讲,属于阐释型纪录片,简单的说就是端着相机除了拍啥也不干。
他的著作在七、八十年代就被翻译过来了,在米国算是大学必备吧。
“要不,秦导,你来拍拍书店?就是那个之前在咱们学校门口不远的先行者书店”,李江河灵光一闪,“秦导,你觉得怎么样?”
“秦导觉得不怎么样”,秦熙明“啪”的一下把电脑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