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巩固在锦衣卫里的主导权,吴法度就招考一些新进的官校,做为他的心腹。
初选过后,选出两百名,要再经过复审从中筛选出最后的五十名。
几天下来,已选出四十八名,还剩下最后两个名额。
看了手上的数据记载:“王小明,年纪二十三,其父亲还曾任贵州的一个九品小官。陈小柏,二十二岁,父亲曾担任贵州衙门的师爷。两人为表兄弟。”
看着这两位体格壮硕的年轻人,吴法度很纳闷,这两人读过书,为何试卷上的大字认不得几个,小字却均认得,遂问其原因.
“由于父母早逝,从小只受过一点点的教育,我们大都是自学而来的。”两人回答。
“你们不到二十岁时就从家乡来到京师,做过什么事?”吴法度问。
王小明回:”我父亲是衙门的武师,我和表弟从小就和我父亲习武,在我十四岁时,父亲上山剿匪,被山贼打死,**伤心过度,不久即过世。我就被接到表弟家生活,不到一年,姨父和姨母又相继过世。
我和表弟只好去投靠表舅刘昌原,他是太和团在开封的一个分团主。我们在表
舅家住了一段时日后,就被送京师的太和团总部做事。在总部待了四年,被诬赖偷窃,遂被赶出团。”.
听其言,察其色,觉得这两人很诚恳;但为何原因会偷窃,吴法度又问详情。
“其实也不算偷窃,那是大师兄自己把钱包掉在大门外,我和表弟两人路过捡到。钱包内外又没有写上名字,我们就将里面的钱拿出来花用,后来就被他们诬指为我们是窃贼。
若是蓄意偷窃,我们为何要承认钱包里的钱被我们用掉?我们可以装作不知道,不要承认钱包是被我们捡到的啊!
根本就是他们太和团的人不讲道理。
我们在太和团总部做牛做马,任劳任怨的工作四年,他们却一点也不通人情,就将我们罗织偷窃罪名而逐出团,这是上个月才发生的事情。”王小明说得义愤填膺.”你们难道不懂路不拾遗的道理吗?”吴法度丢了这个问题,想要考考他们。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路不拾遗,教是教了,真正能做到的没多少个﹖这世上缺德爱财的人倒是有一大堆。什么都是假的,惟有亲身经历,才能认知一切,明白那些本来就不简单的道理。”王小明很坦率地回。
吴法度又问:“你们会恨太和团的人吗?”
“当然会恨,对于我们来说,人有恩于我,即使做牛做马也定当报答,而怨则不可忘记。”两人很直接不拐弯抹角地回答.
“刺激我们的人,才会让我们真正的成长。我们所憎恶的东西,会像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一样控制我们,只是影响我们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