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丁贵生滔滔不绝地讲着历史上的盗墓情节,当他讲到骊山墓是不是被盗时,我不禁哦了一声,心中也将信将疑,没料到随着秦朝灭亡,骊山墓早就被人打开,真是人生千算,却不及临时一变。接着他又说起史书上的记载。
在《汉书》中说,当时项羽在骊山只烧了外面的宫殿,而墓室里面却是给一个牧羊童烧的。但在《三辅故事》中记载,后汉三国时期,日南太守张善,曾得到一只金雁,而金雁上的文字,是出于始皇陵,虽然有些神话,但也可以说,皇陵的东西已经散落于外了。
我听了心中不禁对丁贵生钦佩之极,端起酒杯道:“没想到丁哥,对历史真有研究,来我敬你一个!”丁贵生笑着一举杯,我们俩对饮了一口,他道:“干这一行虽然卑鄙,但也要明白一下历史啊!如果只是一昧的瞎挖乱掘,你能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墓葬。”我们几人都不禁点头,又让他继续讲下去,他见我们爱听,于是,讲兴也浓了起来。
再后来就是刘去疾、曹操、董卓、黄巢、温韫、刘豫等人,直到近代的孙殿英,都对盗墓已近疯狂,曹操与刘豫还专门设置了盗墓的官衔,什么摸金校尉、淘沙平章,将盗墓合法化,也就是所谓的官盗。
听完丁贵生对盗墓史的一些叙述,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便道:“丁哥尽说盗墓的卑鄙下作了,却不知道盗墓人也有过贡献的!”我的一句话,竟把他们三人说的一怔,接着丁贵生呵呵笑道:“盗墓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亵渎,如果说到贡献,你还不如指着鼻子,骂我们一顿舒服!”
我听了也笑了笑,道:“在晋朝,有一个叫不准的盗墓人,他打开一座古墓后,发现墓里有大量的竹简,这让他很是失望,盗墓是冲着财宝来的,要竹简有什么用。为了在黑黑的洞窟中寻宝,便抽出竹简作火把,点燃照明,这家伙找了半天,也没寻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自走了。后来官府知道这事,将墓内外散落的竹片收集起来,装了几大车,经中书监苟勖、校書郎傅瓒等人整理研究,竟发现这是一部很珍贵的文史资料,唤作《竹书纪年》,后世称为《汲冢书》,其中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这部书成于战国,一些史料比司马迁的《史记》更具权威性,多亏埋在墓里,才躲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一劫,若不是这个盗墓贼,再过一千年人们也无法知道,还有一部编年史就在地皮以下。”我讲到这里吃了口菜又道:“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书法家魏太傅钟繇,他因得知当时书家韦诞,有一部蔡邕的书**著《笔势论》,便去索求,那知韦诞这个人十分小气,死说活说就是不给,气得钟太傅顿足捶胸的大哭,到后来捶得呕血数斗,多亏了武帝曹操用五灵丹才把他救了过来。那知,这个韦诞却是命短,有一天竟嘎巴一下死了,这一下可乐坏了钟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