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教授突然吟咏起了古代的文章。
“古书,《拾遗记》中有记载……”
“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瞭如亲睹”。
“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俗多阴雾,遇其晴日,则天豁然云裂,耿若江汉。则有玄龙黑凤,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继日光。
郑教授在古典神话方面的造诣确实深厚。
除了少部分学中文的孩子,大多数人对于郑教授念叨的这一篇古文,完全无感。
郑教授耐心地向包括嘉鱼在内的古文盲们解释道,“这段记载,说的是在秦始皇的时代,有一个叫做“宛渠”来的人,他们的交通工具很别致,是一种叫做“螺旋舟”的神奇工具,现在一看,那就是飞船了……”
据说宛渠之国,在大秦的西方,“日没之所”,也就是落日的方向,距离有九万里,相当于现代的三万公里。不过,据后人推算,宛渠之国,很有可能距离大秦40万公里。
而且这个叫做“宛渠”的国家,一万年才是一日。
综上所述,“宛渠”应该是月球……距离40万公里,这是地月之间的平均距离,一万年是一日,因为月球的自传,始终有一面面对地球,一万年都不一定把这一天过完了。
没等众人接受这段秦朝时候的传说故事。
郑教授突然间又想起什么来。
“后来还有一段故事,说宛渠之国的燃料,是黑石。宛渠之民讲道,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
燃石,经过这段介绍,确实不像是一块石头,倒像是扔下了一颗核弹,扔到黄河般的大河中,河流就成了开水了,变成“焦渊”……
古神之影摇了摇头,“这,只是人类奇幻的想象而已,焦渊确实存在过,那是最后的疯子和我的一场小小的战斗,他隐藏了近千万年,想要最后毁灭地球,没有了地球,源初宇宙的真空衰变计划,也就没有了成功的机会!”
“我制止了它,*&@星河文明的最后一个智者离开了太阳系。”
古神默默地保护着世界,指点人类进化的方向,尽量别让人类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毕竟这样的智慧生物,只剩下人类这个一个选择了。
人类打核战争灭绝了,整个宇宙毁灭的战斗力量也就彻底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