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对比项目的投入又是亏了多少,却是要先弥补华纳的损失,然后才是其他的投资商。
这是真真实实写入到发行条款中的发行条件。
就连莱曼与派拉蒙、欧罗巴合作的项目也是。
如果票房是一亿,分给院线4千万,剩下的6千万先是计算发行方,最后才轮到制作方。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个项目明面上没盈利,但实际上发行方却还是不亏的局面能够发生。
当然,换个角度来想的话。
渠道本身就是资源的投资,这不赚甚至小亏,在发行方来看的话,就是大亏。
毕竟档期都是有限的,给了你这部电影,其他的电影就要往后挪挪,那不能从确定档期的电影赚到大钱,延后的电影或者说档期本身的浪费,也要综合到里面计算。
《特洛伊》也是如此。
表面上华纳在局面很难挽回之后,尽力的减少投入,甚至把答应好的后续宣传经费都不再支出,殊不知,这也是比较无奈的方法。
暑期档这么能赚钱的市场大盘,参与进去,却收获不了太多的票房成绩。华纳本身也很心痛。
但事情已经发生,这场“失利”又分明不是华纳最受影响。
是,渠道也是资源,但对比亏的更惨的制作方,和欲哭无泪的投资商,再看看华纳的话,这么一对比,又好像还过得去。
他们承担着最小的制作风险,真要局面惨淡,又拿着最大的一份补偿,也不免让人觉得霸道。
只可惜好莱坞的运作法则自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华纳这种已经习惯了风险你背,有钱大家赚的影视大鳄来讲,简直正常到不能再正常。
就算是自家的项目,华纳也很少独立承担制作的风险。
为什么,流动资金不够吗?
实际上,对于华纳这样的影视公司来说,永远不亏比大赚更重要。
它需要维持这样的局面,甚至拿出最好看的年度财报来稳住股东的心,甚至维持股市的稳定。
所以,早在电影上映之后,通过对放映的数据收集和对观众市场的前景预测,知道不可为之后,他们撤的比谁都快。
放弃的也是最早。
就连背锅的对象,转移视线的焦点也是由别人发起,他们顺水推舟即可。
不然,演员和导演,谁承担责任都一样,只要淡化华纳的存在感,达到目的就行。
果然,这一次是演员们联合起来想让导演来当这个焦点。
各有算计,华纳倒是稳的不行。
在娱乐圈,明星不同于导演,这种骂名对一个还想拿印象分吃饭的人来说,实在沾染不得。
caa等经纪公司也是没办法,要是能